正文

第二章 林則徐獨特的為官之道(12)

走近林則徐 作者:馬駿杰


林則徐的這些做法在腐敗的清朝官場上是相當罕見的,他因此被深深地記在百姓的心中。得到救助的窮苦百姓感激他,在大街小巷傳頌著他的恩情,逢人便說:“林使君之德,生活我也。”意思是說,林大人的恩德,使我得以生存。林則徐的事跡也傳回了他的家鄉(xiāng),友人在寫給林則徐的信中說:

又聞平糶賑荒,動中機括,仁聲四播,澤與江流。名賢措施,豈務刀筆筐篋者之所知耶?

為了百姓,林則徐不僅不怕觸怒權貴,而且在皇帝面前也敢于據(jù)理力爭。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這年的夏秋之交,長江中下游一帶大雨滂沱,江水洶涌而下,一路上沖毀了上元、江寧、句容、江浦、六合、江都、儀征、丹徒等縣的圩堤。到9月中旬,沿江的大部分府縣都變成了一片汪洋。江南的太倉、鎮(zhèn)洋、嘉定、寶山等州縣的農(nóng)民,歷來以種棉花為生,從事紡織業(yè)的人口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在這些大范圍受災的地區(qū)中,雖然這些州縣沒有直接被淹,但連續(xù)的陰雨天氣,使沒有長成的棉桃花蒂搖落,收成無望,農(nóng)民欲哭無淚。在蘇松一帶,雖然沒有落花之憂,但在水稻揚花之際,陰寒天氣使水稻無法正常灌漿,稻穗秀而不實者,比比皆是。即使已經(jīng)收割的稻子,也多放置在田間,不能晾曬,稻根霉爛、谷粒生芽,收成歉薄已成定局。上述這些看似沒有受災的地區(qū),被當?shù)剞r(nóng)民稱之為“暗荒”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群眾所遭受的痛苦,不亞于受災地區(qū)。

作為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從來不知有“暗荒”一說,當他聽到有人抱怨“暗荒”的時候,他還不以為然??墒牵驮谶@年11月份,當林則徐乘著小船到各處查看的時候,他所看到地里的稻谷的穗子里多為空的,半熟的稻穗已經(jīng)變成了焦黑色,本來盼著天晴可以曬一曬,沒想到到了11月下旬,大雨突然又從天降,雖然是陣雨,但晝夜持續(xù)數(shù)次,蘇松地區(qū)皆是如此,這更使田里的稻子雪上加霜。林則徐不僅看到了“暗荒”的存在,而且感到其程度已相當嚴重。他火速與兩江總督陶澍函商,探討解決辦法。商量的結(jié)果是,由陶澍和林則徐聯(lián)名上奏皇帝,延遲漕糧的征收。林則徐向道光皇帝建議,將太倉、鎮(zhèn)洋、嘉定、寶山四州縣應征收的道光十三年的地漕各款銀米,全部緩至道光十四年秋天分兩年帶征,而太倉、鎮(zhèn)洋、金山三衛(wèi)幫應征的道光十四年的新賦,緩至這一年的秋后啟征,并建議,所有帶征各年以前欠下的錢糧,如果是屬于災區(qū)的,一并緩征。

按照清朝的慣例,巡撫并沒有辦理漕政的全權,而且報告秋災請緩征賦時,不能超過當年陰歷的九月末。而林則徐所上緩征奏折時,已經(jīng)是陰歷十月中旬了,已超出期限多日,所以皇帝十分惱火,立即降旨對林則徐大加訓斥:

近來江蘇等省幾于無歲不緩,無年不賑,國家經(jīng)費有常,豈容以展緩曠典,年復一年,視為相沿成例?

意思是說,近幾年,江蘇等省年年緩賦,年年賑災,國家經(jīng)費必須保障,豈能容忍年復一年的緩征持續(xù)下去而亂了章法,相沿成例?皇帝指責林則徐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