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 馬可成了癮君子(1)

馬可·波羅 作者:勞倫斯·貝爾格林


溪水潺潺的花園里,

到處都彌散著香息樹的幽香……

在塔伊罕(現在阿富汗的塔里堪省),波羅一行終于找到了他們一直在苦苦尋找的財富。他們在當地發(fā)現了一種珍貴的商品——鹽,更確切地說,是一座用鐵鎬才能撬開的堅固無比的“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鹽山。鹽在當時不僅被當作一種流通貨幣(它曾是羅馬士兵的軍餉)和儲備物資,更是一種刺激古代和中世紀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塔伊罕商人把周圍風景迷人的果園和田野里出產的杏仁、阿月渾子(開心果)和玉米拿到市場上出售,波羅一行對這些非常感興趣,他們打算留下來在當地做生意。

但令馬可難以容忍的是,這里“竊賊、強盜和殺人犯”橫行,馬可說,“這些人成天泡在酒館里酗酒”,在酒精的刺激下無惡不作。當然,對他們狩獵時表現出的勇敢,馬可很是欽佩,“在圍捕豪豬時,獵人會先放出兇猛的獵狗去追趕逃跑的豪豬,豪豬邊跑邊晃動身上的刺來襲擊獵人和獵狗。大多數情況下,雖然獵狗會多處受傷,但聰明勇敢的獵人總能設法成功將獵物捕獲”。

不久后,馬可和父親、叔叔再次踏上了新的旅途。

在那個時代,包括波羅三人在內的任何人都還不會說自己要取道“絲綢之路”,因為當時“絲綢之路”之說還不成立。所有經營珠寶、香料、絲綢及其他織物的商人都是通過那些年代久遠的羊腸小道、山間小路和隘口往來于中亞和中國之間,在途中他們還時常能邂逅到傳教的僧人和教士。直到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夷芯舨艑⑦@些溝通中亞和中國的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盡管這一名稱讓聽者聯想到的是浪漫、柔情與奢華,但實際上,“絲綢之路”完全是那些想要尋找財富、發(fā)動戰(zhàn)爭和尋找生路的人們踏上的一條充滿了艱辛和危險之路。

“絲綢之路”從中亞一直延伸至東方的中國(其實沒人能說得清楚它究竟是從哪里開始的),途中有部分路段向南從印度境內穿過。而波羅一行差不多是從“絲綢之路”的最西端開始了他們的東方之旅。和其他商人們一樣,最初他們加入了一個商隊,而且很快就越來越依賴沿途為過往商隊提供住宿和馬廄的客棧。這些客棧通常建在河邊或沙漠綠洲上的村莊里,村莊里的清真寺會給投宿者們一種安全感??蜅5膰鷫Φ撞坑型L孔,頂部開有小窗,投宿者從一個駱駝和其他牲畜都能通行的大門進入客棧,一般到了夜間,為了安全這道門會用鐵鏈鎖起來。客棧入口處常會有位侍者,負責給客人端飯送水并維持院墻內的秩序。客人一走進院內,就可以看到鋪著小石子的水池周圍臥著很多拴在走廊上的駱駝和驢,走廊邊上是貨倉和馬廄。四四方方的院子里的一個角落里炊煙裊裊,不時散發(fā)出飯菜的香味,客房一般設在二樓,樓下則是客商們拴牲口的馬廄。

在阿富汗,“商隊客棧”這個詞最早是指拴馬的韁繩。波羅一行在阿富汗境內遇到了很多這樣的客棧,而且各個客棧彼此間相距不是很遠,一般不會超過二十英里,差不多走一天就能到達下一站。商人們的駝隊由訓練有素的駱駝和驢組成,驢一般走在駱駝前面,尾巴和駱駝的頭綁在一起,騎手通常騎在第一頭駱駝上。商人們就靠著這些簡單而實用的辦法常年跋涉在穿越亞洲的綿延數萬里的艱苦旅途中。

在馬可之前,“絲綢之路”上已經走過了一代又一代的蒙古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雇傭軍及僧侶,所以馬可他們既不是“絲綢之路”最早的旅行者,也不是最早記錄下亞洲之旅的西方人。早在一百多年前,本杰明·圖德拉和納瓦爾的猶太教教士就已經撰寫了亞洲游記。本杰明曾記錄了眾多當地的官員、商人和其他人物,此外他還描寫了巴塞羅那和君士坦丁堡、巴格達以及亞洲其他一些城市之間的商業(yè)貿易情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