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人深致——“抒情”與“言理”的交融 7

唐宋詞經(jīng)典 作者:楊雨


當(dāng)時的王安石高高在上,并不清楚新法在推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弊端,圍繞在他身邊的一幫小人只知道歌功頌德,蒙蔽了他的視線。一直在外地做地方官的蘇軾,對老百姓的疾苦卻是感同身受。為百姓代言,為國家的利益申訴,對蘇軾來說,件件都是問心無愧的事。就算為此而遭致個人的災(zāi)難,他也能夠做到心安理得。蘇軾是如此,王鞏和柔奴也是如此。

問心無愧,用良心來說話,用良心來做事,這是“心安”的基礎(chǔ)。

第二層,做人要內(nèi)心強大。

社會是復(fù)雜的,在同樣的一個社會,表面上奉行的似乎是一致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biāo)準(zhǔn),事實上,同樣的社會卻容納著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準(zhǔn)則和價值觀,有正道直行的君子,也有蠅營狗茍的小人,有從善如流的好人,有見義勇為的義士,也有明哲保身的庸人,甚至還有落井下石、見利忘義的惡人……不是每一個憑良心做事的人,都能獲得公正、公平的評價,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一個好人、一個問心無愧的人也會遭致非議,甚至遭遇災(zāi)難。就像“烏臺詩案”后被貶的蘇軾和王鞏,一片公心換來的只是身陷囹圄、遠(yuǎn)謫他鄉(xiāng)。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在遭受如此不公正待遇的時候,豈不是會怨天尤人,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其實脆弱的人不在少數(shù),比如后來的秦觀,因為蘇軾在元祐末年的新舊黨爭中再次遭遇“滑鐵盧”,秦觀受到牽連也被貶出京城,從意氣風(fēng)發(fā)的京官變成了一無所有的“庶民”,秦觀一下子跌落到悲苦憂愁中,并且從此就沒有再從苦悶中走出來。而內(nèi)心強大的蘇軾,在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時,曾以自嘲的口氣說過這樣兩句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都是蘇軾先后被貶的地方,每次遭貶,貶所越來越荒遠(yuǎn),“儋州”甚至還跨海到了海南島,生活貧困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可是功名事業(yè)越失敗,蘇軾的精神不但沒有垮掉,反而安貧樂道,越是收獲了文學(xué)上和思想上的巨大成就。在蘇軾的心中,“功業(yè)”不僅僅是功名利祿的追求,更是精神的升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