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見:富而不貴的生活(7)

平靜的壞心情 作者:孔見 王雁翎


富而不貴的人群

就“身體—物質”生活而言,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較為豐裕的時代。盡管社會仍然存在著有待革除的弊端和痼疾,但就整體來看,已經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時期了。有人統(tǒng)計過,中國三千年的歷史,約有近半的時間是在戰(zhàn)亂和動蕩之中度過的,而在另外一半的時間里,還有洪澇災害、瘟疫等各種災難在綿延發(fā)生。就近二百年的歷史而言,中國有一百多年時間處于受欺凌侮辱的境地。作為一個中國人在蒙受饑寒交迫的同時,還要忍受人格上的奇恥大辱,到了1949年才算喘上一口氣,但貧困仍然大面積地存在,1959—1961年的大饑荒就餓死了大約三千萬人。因此有人總結說,中國人近代以來一百多年是在挨打,接下來的幾十年是在挨餓,身體成為最最結實的存在。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才基本解決溫飽問題,進入所謂小康社會。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積累了數(shù)量可觀的財富,不少人擁有自己的公寓、別墅、私家車,還到處觀光旅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甚至五大洲四大洋。但這個時候,不再挨餓的中國人卻開始品嘗挨罵的滋味,國際社會對黃皮膚的中國人形狀微詞不少。坊間流傳的美國蘭德公司對中國人的評價,可以作為一種舉證——

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祉,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的最關鍵因素。

大多數(shù)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么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祉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這樣微不足道的欲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并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由于在貧窮的環(huán)境下生長并且缺少應有的教育,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懂得優(yōu)雅的舉止和基本的禮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著裝笨拙粗鄙卻不感到害羞。他們在青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說謊并從別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所有。中國人對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義性并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更執(zhí)迷于對物質的索取,這一點上要遠遠勝于西方人。大多數(shù)中國人發(fā)現(xiàn)他們不懂得“精神靈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這樣的概念,因為他們的思想尚不能達到一個生命(補:即肉體和靈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層次。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專注于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那點兒貪婪可憐的欲望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