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行,羌塘最早地圖就是航拍,但似做夢,云里霧里一遭,匆匆就醒。直升機不行,海拔高,升力弱,所以羌塘腹地幾次救援都是汽車。汽車限于季節(jié),雨季就是一堆廢鐵,凍土季節(jié)隨便開,那些盜獵者開著幾萬塊錢的破車在羌塘玩了幾十年了。摩托車不好說,至少目前沒有可信的完整穿越記錄,哪怕相對最易的東羌塘線路。
再說自力形式的羌塘穿越。先是兩輪拖車,縱輪裝置摩擦力大,崎嶇碎石路通過性差,荒原兩端的硬路更是失去了機動能力。優(yōu)點是平衡性好,人車分離無負擔,無須付出額外人力。再則,車體結構簡單,自重小,易于維修??v輪設計的兩輪拖車和橫論設計的自行車相比較,負重能力相差無幾,體力付出前者略高,速度后者略快。國外旅行者早期羌塘探索,多次使用過拖車,但后期則完全被自行車取代。那高原之舟牦牛了?如果一個團隊可行,而且必須是專業(yè)的牧民團隊,但仍要有一半牦牛殉職的心理準備。若一個人牽幾頭牦牛就別想了,我之前也這么浪漫過。牦牛不累死也餓死渴死,或者忍受不了奴役跑了,順便拐走食物和鋪蓋。至于三輪車不要去琢磨,騎不了,推不了,半米深的溝壑就能把人折騰得夠嗆。徒步?這世上實難找出幾個人背著一百斤裝備還能撐上三天的。我的羌塘旅行經驗告訴我,最被否定的純徒步方式,在某些路線上還是有可能的,從荒原此端到彼端,這又是另一個有意思的旅行計劃了。
綜上,自行車不是穿越羌塘最有效的工具,但在這個科技昌盛的時代,它是目前最有效的自力穿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