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腹地的天堂谷
經(jīng)過佩枯錯北面的小馬拉山山谷,柏油公路沿右手方向通向孔塘拉山口,這也是歷史上由唐至清的翻山的古道。左手方向是通往馬拉山口的土質公路,西藏民主改革后由解放軍部隊幫助修建,這條路結束了吉隆縣不通公路的歷史。如今,通往吉隆的嶄新公路又改從了孔塘拉山通過,吉隆人稱,還是老祖宗們厲害,他們走的千年古道到最后我們現(xiàn)代人還是無法超越。
車過孔塘拉山口,盡管已是初夏時節(jié),車道兩旁的積雪仍深達數(shù)米,厚厚的“雪墻”透露著猙獰而刺骨的寒意,讓人吃驚、畏懼不已。對吉隆來說,雪災封山已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如今政府和百姓都已有了應急的措施和方案,但這樣的狀況還是給“西藏最后的秘境”作了小小的注腳??滋晾娇谝韵拢盖偷纳狡律?,曲折的公路不知道彎轉盤旋多少道之后,一直延伸到山腳下,通向群山環(huán)抱的宗嘎盆地??h城宗嘎鎮(zhèn)就位于盆地之上,遠處的雪峰巍峨挺立,直插云霄,強拉、喬古拉、日吾班巴、佩枯崗日等雪山依次排列,這些雪山從自然地貌上將吉隆縣分割為南狹北闊、南低北高兩部分。
從孔塘拉山口往下看,群山中的吉隆溝如同一條模糊的影線,在山體中折皺蜿蜒。這里海拔并不算特別突出。但如果沒有這座山以及馬拉山彌補喜馬拉雅中段一系列主峰間的缺口,喜馬拉雅南北兩面很可能會被徹底貫通。這里也算得上是我心儀已久的吉隆溝北面的起點,一山連接喜馬拉雅南北兩面,往南,是印度洋暖濕氣流造就的亞熱帶氣候帶區(qū),往北,是青藏高原的高寒世界。
應該說,正處喜馬拉雅中段的吉隆這種特殊的地貌及自然地理特征,正是這一地區(qū)強烈的地質構造活動所形成的。距今約3000萬年前爆發(fā)的強烈地殼運動——“喜馬拉雅運動”,使得青藏地區(qū)完成了從海洋到陸地的過渡,繼而又揭開了雄偉高原隆起的序幕。在吉隆海拔4300米的宗嘎鎮(zhèn)沃馬村發(fā)現(xiàn)的“三趾馬”化石群,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jù)。
三趾馬是現(xiàn)代馬的祖先,由于它早已絕跡,所以被稱為“絕滅種”或“化石種”。最早的馬出現(xiàn)在始新世(距今約6000萬年),前肢有四趾,稱為始馬。到上新世(距今約1000萬年-4000萬年)馬的前肢只剩一趾,稱之為“蹄”。
在上新世時期,它生活在地勢低平的熱帶、亞熱帶森林草原和稀樹草原上,這些地方的海拔通常均在1000~1500米之間??茖W家推測,在三趾馬存在的時期,喜馬拉雅山區(qū)的高度遠不如今天,當時的吉隆,地勢低緩,氣候暖濕,自第三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qū)才大幅度提升,使現(xiàn)今吉隆盆地的上新世地層分布高度達4100~4600米之間,由此可以認定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從第三紀晚期(上新世)之后至少上升了3000米,年平均上升高度為0.025厘米左右。
吉隆縣城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和吉隆藏布向南繼續(xù)行駛70公里,是吉隆溝的核心區(qū)吉隆鎮(zhèn)。這條公路現(xiàn)在正在鋪筑柏油路面,預計兩年內可以完工。公路沿線,剛開始時儼然一派高原風光,雪山的融水形成涓涓細流,成群的牛羊徜徉在草場上,村落和小鎮(zhèn)“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沿干燥的河谷和溝壑縱橫的山道繼續(xù)南行,突然參天大樹、奇松與怪石不經(jīng)意間從雪山一旁“冒”了出來,完全不同于喜馬拉雅山北坡常見的高原風貌,讓人驚嘆。霧靄在林間游蕩,恍如電影中潘多拉星上的美妙植物世界。高達200多米的開熱大瀑布突然從天而降,懸掛在眼前,讓人驚訝不已。
遠遠地,站在一些幸福的山口,面向南面青碧的山林和幽谷眺望,如果不是身旁有在藍天白云下熠熠生輝的皚皚雪峰,以及在勁風中飄揚呼嘯的獵獵經(jīng)幡,我或許會遺忘身后青藏高原所一貫呈現(xiàn)出來的某種空曠與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