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年不遇之洪災(2)

李鴻章時代 作者:王鼎杰


但在連年戰(zhàn)亂之后的同治十年,李鴻章既難以得到中央撥款,更難以得到皇室的內幣。他能得到的只是十萬石漕糧(內江浙漕米八萬石,奉天粟米二萬石),外加從浙江與江蘇采買的四萬石賑米(二省各采買兩萬石)??墒牵f石漕糧只能應急,就算四萬石“江浙賑米折價解到”,也不過饑民一月的口糧。雖然后來又追加了兩萬石賑米,但無疑還是杯水車薪。

尤其令李總督頭痛的是,直隸北部地區(qū)的農村民居多是“土坯葦墻”,大水浸泡后土崩瓦解,“朔風早寒,僵斃待拯之苦,不堪設想”。又由于“津郡為九河下梢,洪流橫溢,平地深至丈余,其四鄉(xiāng)難民扶老攜幼而來不可勝數”。一時間,天津城內災民涌動,人滿為患。

總之,用李總督寫給皇太后和皇上御覽的奏折里的話說就是:“本年順(天)、保(定)、(天)津、河(間)等府霖雨成災,河堤潰漫,居民蕩析。情形極為困

苦。”而在農業(yè)中國,饑民往往意味著亂民,而當亂民又變成流民時,問題就嚴重了。這些還都是眼前的急務,就算應付過去,如果不能及時把來年開春播種需要的種子糧分發(fā)下去,還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且,九月后雖然洪水減退,但“天津、河間低洼之處,積水尚二三尺”,朔風之下悉數結冰,導致冬麥無法種植,故而來年開春不僅要發(fā)放種子糧,還要繼續(xù)發(fā)放賑濟糧。

可是這又能怪誰呢?連續(xù)的內戰(zhàn)和外戰(zhàn),導致“畿輔水利廢弛已久,收拾為難。年年饑荒,非旱則澇”。最終釀成了同治十年“秋禾既顆粒無收,春麥又補種不及”的災難性景象。剛上任未久的李鴻章在滂沱大雨中“坐此愁城”,“處民窮財盡之地”,雖自嘲“智力俱困”,“焦惶無措”,但仍要放手一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