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9·11本身看起來就像是電影,那么諷刺的是,電影如今也越來越像 9·11了。許多不同流派的電影都開始直接或間接地從這場災難中取材,比如奧利佛·斯通導演的劇情片《世貿(mào)中心》( WorldTrade Center,2006)、丹尼·雷納執(zhí)導的《巨大的驚喜》( The GreatNew Wonderful,2005)以及斯派克·李所拍攝的《第 25小時》( 25thHour,2005);麥克·賓德爾執(zhí)導的伙伴電影《從心開始》( Reignover Me,2007),甚至還包括烏維·鮑爾所拍攝的喜劇片《郵政恐怖分子》( Postal,2007)和里亞姆·林奇導演的《耶穌魔法》( Jesus IsMagic,2005),以及由理查德 ·柯蒂斯執(zhí)導的愛情喜劇電影《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2003)。當然,這其中最為明顯的當屬恐怖電影。自從 9 ·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之后,它很快就躋身恐怖電影與懸疑片的熱門素材庫。在過去五年中,很多恐怖電影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 9 ·11,例如由約翰·摩爾所拍攝的《兇兆》( The Omen,2006)在影片一開始就運用了 9·11的畫面,從而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再比如M. 奈特 ·沙馬蘭導演的《滅頂之災》( The Happening,2008),影片中出現(xiàn)了建筑工人們在中央公園附近跳樓自殺的畫面。但是,評論界對任何使用 9·11影像的影片均持懷疑態(tài)度,對恐怖電影更是口誅筆伐?!咀⑨尅?/p>
【注釋】例如,伊麗莎白·韋茨曼評論電影《滅頂之災》時說:“這部電影想法過于簡單,對‘9 ·11’的暗指也讓人覺得廉價?!陛d于《紐約每日新聞》,2008年 6月 12日,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movies/2008/06/13/2008- 06- 13_m_night_shyamalan_is_toxin_our_patience_.html.
有人已經(jīng)注意到,近幾年有關僵尸、致命病毒和世界末日的恐怖電影迅速崛起,這些電影形象地詮釋了9·11后美國的政治氛圍?!咀⑨尅柯?lián)想到恐怖電影一向善于從當代資源中取材——無論是恐懼、焦慮,抑或是政治斗爭,它們對9·11事件的吸收和利用根本不足為怪。把恐怖電影解讀為影射政治敏感事件(如冷戰(zhàn)、越戰(zhàn)以及里根時代)的寓言如今已經(jīng)淪為了陳詞濫調(diào)【注釋】,影評家們越來越傾向于把恐怖電影看成是對國家創(chuàng)傷的某種回應。我們希望恐怖電影能夠承擔起“破壞分子”的角色:無論題材多么禁忌,它們都會探索先前流派從未探索過的領域。
【注釋】林妮·布雷克認為,恐怖電影有一個特別的分支,她將其稱之為“新鄉(xiāng)巴佬恐怖片”,它們是對9·11的回應,探討“知道真相與否,看到最近國家創(chuàng)傷與否,以及兩者之間的復雜關系”。
【注釋】格雷戈里·A.沃勒提出,從1968年開始,美國恐怖電影就開始明確地涉及政治問題:“恐怖電影從這一年開始,對公共話題和新聞頭條開始做出回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