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有涯,而完美無涯,以有涯逐無涯,就算耗盡一生的努力,終也是水月鏡花。然有幾人可參透這浮華背后的邈遠綿長?人生如戲,繁華若夢。忽忽百年,轉(zhuǎn)頭即過,其實大可不必立足于極端的險峰,讓浮華背后的蒼涼淹沒了身后的路途……
對著世人微笑不語的彌勒佛了知你的一切,卻告訴你改變命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要靠自己親自去悟。誰也不能替代誰,走自己的路,“經(jīng)歷”是最好的老師??v然我們不能事事都經(jīng)歷,也希望可以從別人的經(jīng)歷中借鑒出些許道理。
自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陸家有著這樣一位名動京城的女兒,自然是門庭若市,往來提親者絡繹不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春秋時期的婚姻禮儀的一道程序,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保ā对?齊風?南山》)此途徑也成中國婚姻習俗的傳統(tǒng)模式。養(yǎng)女如此,自然成了陸定夫婦的驕傲,他們夫婦倆卻不急于為女兒拋下繡球,必定要千挑萬選,不想讓她過早地花落凡塵。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哪個為人父母者不是為子女的幸福和前途操碎了心思。其實,陸小曼的父母還是頗具慧眼的,他們可不肯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給那些不學無術(shù)、揮霍無度,捧戲子花天酒地,承祖上福蔭庇護的“富二代”“官二代”。
經(jīng)歷過世事磨煉的陸定很明確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該有的品質(zhì),他們要的是,能擔當,有學識,有能力,有潛力,憑借自己的本事可以有輝煌前途的人,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護花使者。
于是,在經(jīng)歷千挑萬選后,經(jīng)過唐在禮夫婦引薦的才子走進了他們的視線。我們隨著這媒妁之言一起來欣賞下叫王賡的這個二十七歲的青年才俊吧。
王賡生于1895年,比陸小曼大八歲。巧的是,王賡也是江蘇人,出生于無錫一個家道衰落的官宦家庭。想起電視劇《紅樓夢》的主題曲: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且先拋下這緣分深淺不說。舊時凡嫁娶講究門當戶對,王賡的祖上也是做過大官的。只是到了他這一輩才家道中落了。王賡從小就懂事又早熟,一心要復興門楣,因此他讀書勤奮,氣宇軒昂,談吐不凡,絲毫沒有紈绔子弟的習氣。
1911年,王賡清華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赴美留學,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王賡是個有理想的有為青年,接受到西方的先進思想和興盛文明后,力圖回國一展抱負、有所作為。于是,在1915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學士后,他轉(zhuǎn)入美國西點軍校攻讀軍事。出身于普林斯頓和西點兩所重點學府的優(yōu)秀學生,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概僅王賡一人。艾森豪威爾曾與王賡同級,此人即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二戰(zhàn)”歐洲盟軍統(tǒng)帥和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tǒng)。
王賡在西點一貫成績優(yōu)秀,并熱心幫助其他人,頗得同學贊譽,1918年西點畢業(yè)時為全級一百三十七名學生中第十二名。
留學八年之久,讓這位年輕人既有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又有著軍人的俊朗和雷厲風行的處事作風。這位“潛力股”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前途無量,回國后,先供職于陸軍部;1918年秋,任航空局委員;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急需通曉西方事物的軍事專家協(xié)助,王賡受邀擔任了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武官兼外文翻譯,從此聲名鵲起。1921年晉升為陸軍上校。少年得志的王賡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兼之文武全才、儀表堂堂,在當時北京的社交圈子中很是惹眼,被譽為“民國第一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