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這部書的譯本包括德語(1955年出版)、法語(1955年與1998年出版兩種不同譯本)、意大利語(1957年、1998年出版兩種不同譯本)、日語(1988年出版)以及韓語(2004年出版)。
在賴特的有生之年,數(shù)以百計的年輕人從美國各地,從墨西哥、意大利、中國和印度,來到他身邊充當學(xué)徒。其中有些人并沒有建筑專業(yè)基礎(chǔ),也不甚了解賴特的作品,只是因為讀了這本自傳,就毅然做出改變自己一生的決定。
我之所以有勇氣將這部書譯成中文,正是因為我堅信自己有限的語言能力和學(xué)識,也無法削弱它蘊含的力量。
作為一個蹩腳的建筑師,我從這本書里學(xué)到:只有思考整個世界,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建筑師。如果僅僅思考建筑,即使你的作品能夠體面地建成,它多半只是對于模仿品的再模仿,你本質(zhì)上仍然只是一個出色的繪圖員。
作為人口兩千萬的大都市中的一個原子,我發(fā)現(xiàn)書中寫于八十年前的預(yù)言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行人無路可走而汽車只能慢慢蠕動, 擁擠的地鐵和公共汽車剝奪人們起碼的尊嚴。這究竟是人類進步的標志,還是大家都有幸分享的恥辱?
作為一個父親,我甚至可以從書中汲取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
在這部洋洋灑灑的“劇本”即將付梓之際,我衷心感謝世紀文景公司的邵艷美和孫倩兩位編輯。前者促成了這部書的選題通過和版權(quán)引進;后者細致的校對編輯,使譯稿中諸多錯漏之處得到補救。
感謝賴特基金會(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的瑪格·斯蒂普(Margo Stipe),她幫助我破解了原文中的許多掌故與難點。我的美國朋友龐博(Peter Bandonis)和日本朋友德廣京子和百町新歌,也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熱情的幫助。
感謝維基百科,使我能夠足不出戶就查到大量極有價值的資料,為沒有任何注解的英文原著補充數(shù)百條注解。它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形。世界上各個角落里互不相識的人共同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賴特理想中的“廣畝城市”。
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兒子悠悠。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讓我在一年多的業(yè)余時間里,雖然飽嘗艱苦但終不放棄。
最后,還要感謝美國歌手保羅·西蒙(Paul Simon)。他的那首歌《So Long,F(xiàn)rank Lloyd Wright》,也是我在疲憊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歌中唱道:
Architects may come and
Architects may go and
Never change your point of view.
When I run dry
I stop awhile and think of you.
楊鵬
2012年5月
北京 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