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湯若望傳》也并沒打算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完人,而是非常直白地點出了他的性格特點——“爽直火烈”,當然也包括他在本教內(nèi)與其他傳教士同仁的爭執(zhí)。不過順治在死前便已起草了一種“反對基督教之文件”,一旦頒布實施,雖然不見得會對湯若望本人如何,但對于視傳教為生命的湯神父來說,絕對是致命打擊。這些也不見得與湯若望的性情無關(guān)。
雖然沒有特別準確的記載,應該說不久后的“禍起蕭墻”即源自湯若望固有的、西方人的直率火爆。原欽天監(jiān)官員、回回人吳明烜因力推回回歷法,被湯若望不留情面地指出錯誤,因而被革職。順治十六年,吳明烜又上疏指出湯若望的歷法不準,順治帝經(jīng)派人查實,顯系吳氏推算錯誤。這樣拿著國家歷法開玩笑肯定按律當斬,當時與其說是順治帝寬容地赦免了他,不如說是出自湯若望的大度。因為憑著和皇上這份祖孫親情,想置對家于死地易如反掌。然而有時寬容即是自殺,當年的直性子和后來的不記舊惡,明顯給了對方反撲的機會。
順治十七年,欽天監(jiān)的另一名回回官員楊光先,上疏提出《辟邪論》,認為西方宗教是邪教。楊光先很顯然是有備而來,竟把這個《辟邪論》的折子加印了數(shù)千份,廣為散發(fā),說湯若望等傳教士身負“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歷法荒謬”三大罪狀,還攻擊湯若望“在澳門屯兵不少”。楊光先比吳明烜更有頭腦,可以說三條大罪招招致命。所幸順治出于信任,未予理睬。
康熙三年,楊光先感到時機已到,再上《請誅邪教狀》,控告湯若望等“為職官謀造反,造傳妖書惑眾”。此外,還抓住幾年前,湯若望為董鄂妃所生的榮親王葬期擇日不吉一事,指出順治和董鄂妃的過世均與此有關(guān)。此舉無非是想引發(fā)孝莊的反感。此時的鰲拜等人羽翼漸豐,更想借機讓群臣看看,即便是先帝的“瑪法”,也有能力、有膽識“依法”處置,因此利用這次上疏,下令禮部和吏部會審湯若望。已經(jīng)癱瘓的湯若望當即被捕,同時入獄的還有教內(nèi)三位同仁及欽天監(jiān)同事。
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雖經(jīng)其“高足”南懷仁力辯,還是被判了死刑。在嗣后的又一次實驗中,中國、回回、西洋三種歷法同時預測日食時間,結(jié)果南懷仁等根據(jù)西洋歷法預測的日食時間和事實完全相符。然而湯若望等人非但沒有獲釋,反而加重刑法,由絞刑變成了最可怕的凌遲處死。也許在鰲拜等看來,人事的較量要重于天理。
這場大地震救了湯若望,孝莊太皇太后聞訊大怒,湯若望被釋放,而徐光啟在明末培養(yǎng)的一批中西天文學家則被誅殺殆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康熙歷獄”。已是七十五歲高齡的湯若望,回到了從利瑪竇手里接過、經(jīng)自己擴建而成的南堂,兩個多月后去世。
康熙七年,在南懷仁等人的努力下,冤案昭雪??滴醯墼诩牢闹邪l(fā)出如下感慨:“……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卹死報勤,國家之盛典。”到了雍正朝,湯若望被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
再回首這一次大地震,與其說地動山搖是造物主對冤情的“天譴”,不如說是中西文明的強烈碰撞到了康熙初年已行進到白熱化程度。因為本土固有的儒釋道文化,在明末便已處于西方經(jīng)濟、宗教的持續(xù)“圍攻”中,久之必然要給外來的新文化力量容留“一席之地”。而“康熙歷獄”事件透過湯若望這個特定的人物,將中西方宗教、文化、科技的比拼及各自錯綜復雜的內(nèi)部沖突,多空間、多角度地集中在了一個人身上……所幸,歷史不會忘記,三百多年前的中國土地上,一位德國人邁著堅實、篤定的步伐,把天主教的教義在宮廷、民間廣為傳播,更將歷法、醫(yī)術(shù)、兵工機械等深深植入世界東方——他所摯愛一生的這片土地上!
今天的南堂。每值周日,教眾紛紛涌進湯若望當年一手擴建的寬大明亮的教堂,用中英文宣講著、交流著,而湯若望晚年竭盡全力推行的歷法,更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