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有價值的,當然重要,如果誰說錢不重要,不是虛偽,就是實在太有錢了。然而對知識分子而言,錢只是一個工具性價值,而非內(nèi)在性價值。錢能夠讓自己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但知識分子的尊嚴不是體現(xiàn)為有錢,而是另外一些東西,是知識分子之所以為知識分子的一些東西。比如說知識,比如說公共責任,而不是有錢。
今天不少在大學里面教書的知識分子,首先給學生的印象就是精神上支撐不起來,整一個俗人,斯文掃地,不是因為窮,乃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讀書人自豪的不是開什么車,住什么房,而是儒雅斯文的氣質(zhì)。雖然今天的社會以權勢和金錢為中心,知識似乎已經(jīng)貶值。但是,讀書人首先自己要自信,然后才會被別人看得起。學生如今在學校受到的非專業(yè)教育,好像只有兩種,一種是體制內(nèi)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些大道理沒有人情味,也沒有人相信,只是敲門磚,考過即忘。還有一種是私下流行的小道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也經(jīng)常這樣講,比如“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學術沒有用,最要緊的是學會生存和競爭的本領”等等。這些世俗的人生箴言,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年青的學生影響很大。而在虛偽的大道理和功利的小道理之間,真正缺少的是實實在在的公民教育、人生教育和道德教育。人生教育不是一套知識,而是家長與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走出家庭,來到學校之后,老師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語言,在無形之中形成氛圍,感染學生。過去的校園是青春的伊甸園,如今的校園成為提前打拼的名利場,小學生過早失去了童真,大學生也沒有了浪漫的青春。鹿橋的小說《未央歌》在海峽對岸被稱為臺灣的“青春之歌”,影響了幾代臺灣大學生,寫的就是當年西南聯(lián)大的故事。這本書不要說今天的學生,連我讀了之后都覺得當年的西南聯(lián)大學生怎么如此純真,比瓊瑤還瓊瑤。為什么這本書在臺灣流傳了整整半個世紀?因為他們覺得校園就應該是這樣的。我發(fā)現(xiàn),不是小說出了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因為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純真的知識分子生活。過去我們常說大學領著社會走。大學是怎么樣的,社會就應該是怎樣的。因為大學創(chuàng)造著社會的價值。但今天是整個倒過來,大學被社會拖著走,大學生的世界觀就是社會的世俗價值,不僅學生被社會提前洗腦,更重要的是老師已經(jīng)完全世俗化了。知識分子與常人無異,混跡于市井當中。
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的社會,通常以人生代替宗教,過去儒家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文化的知識分子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在功能上等同于西方社會的牧師,有拯救人的靈魂的職責。社會之所以對知識分子的墮落痛心疾首,格外關注,之所以對知識分子有特別的期待,乃是與中國社會的以人文代宗教的特點有關。雖然人文知識分子今天不再是社會的中心,社會精英開始也多元化,有科技精英、商業(yè)精英,權力精英,草根精英等等。但即使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人文知識分子、特別是大學的教授依然承擔著獨特的責任。
現(xiàn)代社會是知識為中心的社會,知識分子掌握著知識的生產(chǎn)(學校)和流通(媒體)的核心樞紐。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和人格類型基本是在大學奠定的,有什么樣的大學,就有什么樣的未來。媒體影響的是社會的現(xiàn)實,而大學決定了中國的未來。今天大家談論得最多的,是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崛起當然已經(jīng)是一個毋庸爭辯的事實,但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崛起?是富強的崛起,還是文明的崛起?中國向世界展現(xiàn)的是暴發(fā)戶文化,還是具有精神內(nèi)涵的中國文明?知識分子在文明崛起的過程之中將有什么樣的反思,有什么樣的擔當?每一個讀書人,或許都應該想一想。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