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與顧頡剛緣何交惡 4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1936年魯迅去世不久,臺灣孤島上一個叫蘇雪林,自我感覺良好的半老徐娘跳將出來,高舉“倒魯”的大旗,于這年的11月公然“鞭尸”,該“徐娘”在致蔡元培、胡適的信中,以一種近似變態(tài)的心理,對魯迅進行激烈攻擊。蘇氏謂“新文化產業(yè),被左派巧取豪奪”,“今日之域中,已成為‘普羅文化’之天下”,“魯迅死后,左派利用之為偶像,極力宣傳,準備將這個左翼巨頭的印象,深深打入青年腦筋,刺激國人對共產主義之注意,以為醞釀反動勢力之地”。信中,蘇氏促使胡適立即站出來做“取締‘魯迅宗教’”的工作,又在信中罵魯迅為“假左派”、“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污又無恥的小人”等等。[4] 

曾被魯迅罵為“焦大”的胡適讀罷此信,對蘇雪林做了如下回答:“我很同情于你的憤慨,但我以為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于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盡可以撇開一切小節(jié)不談,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經過幾度變遷,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價值的,有些什么是無價值的。如此批評,一定可以發(fā)生效果。”蘇氏沒有想到與魯迅不睦的胡適竟說出此種話來,從言詞把握的分寸看,這個回答,胡是把魯迅仍然當作對立面來看待的,但卻抱了極大的同情與尊重,若說其間有何不恭的之處,便是“狺狺”一詞。更出乎蘇雪林意外的是,在同一封信中,胡適對蘇氏粗暴卑劣的“鞭尸”惡行給予了嚴厲的批評,胡說:“余如你上蔡公書中所舉‘腰纏久已累累’,‘病則謁日醫(yī),療養(yǎng)則欲赴鐮倉’……皆不值得我輩提及。至于書中所云‘誠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五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一類字句,未免太動火氣(下半句尤不成話),此是舊文字的惡腔調,我們應該深戒。”又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當日誤信一個小人張鳳舉之言,說魯迅小說史是抄襲鹽谷溫的,就使魯迅終生不忘此仇恨!現今鹽谷溫的文學史已由孫俍工譯出了,其書是未見我和魯迅之小說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據部份淺陋可笑。說魯迅抄鹽谷溫,真是萬分的冤枉。鹽谷一案,我們應該為魯迅洗刷明白。”[5]

一生與魯迅見過兩次面,并對魯迅的作品極端崇敬的蘇雪林(安徽省太平縣人,生于浙江瑞安。曾留學法國學習藝術,后回國在幾所大學任過教授。1949年赴香港任職于真理學會,1952年轉臺灣做教授,1973年退休)為什么后來對魯迅如此憤恨,居然做出了“鞭尸”的瘋狂舉動呢?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蘇氏滲雜進了“愛而不可得的”怨恨。[6]據說,大陸魯迅研究者陳漱渝到臺灣訪問時,曾專門和蘇雪林有過一場對話,并問蘇為何對魯迅如此激烈地攻擊。蘇答曰:“有人說,我之所以攻擊魯迅,是因為我對魯迅單相思,愛而不得轉為恨。這是沒有根據的。”當時陳并未提問蘇是否愛過魯迅,是否因愛而不得而轉怨恨,蘇氏突然神經質地說出此話,是在表白什么,還是在透露什么信息?陳漱渝沒弄明白,其它人似乎也沒有興趣對一個神經質患者的話弄個明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