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兒在日軍的炮聲中執(zhí)拗地獨自離家遠行。路途中,她遇到了一群奔赴延安的平津流亡學生,便愉快地結伴同行。她歷盡磨難抵達臨汾,參加了八路軍學兵隊。在這里,英兒按家中同輩男孩兒排名,改名“王于畊”,要替二哥實現那個紅色的理想,兌現“哥哥死了,還有弟弟”的諾言!
桂英與兩名女同學在日軍隆隆的炮聲中出城,跟隨逃難的人群,沿著平漢鐵路的鐵軌向太原的方向前行。桂英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布旗袍,拎著一個小小的舊皮箱,皮箱里僅有幾件換洗衣物和一點點零用錢。鐵軌蜿蜒向前,她愉快地走著。她徹底掙脫了束縛,向著二哥的那個理想世界的方向進發(fā)。
路越走越險,人越走越稀。桂英的兩位女伴,一位因心生畏懼而打道回府,另一位被其縣長爸爸派人追回去了。但桂英執(zhí)意獨自前行,毫無動搖之心。
路上,桂英遇見了一群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平津流亡學生,其目的地也是延安,便愉快地與他們結伴同行。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聚在一起,激情相勉,心靈相通,便沒什么可懼怕的了。
桂英一行先是沿著平漢鐵路往南行走,到古城正定后,又沿著正太鐵路向西,從井阱走進綿延不絕的太行山。行至娘子關古城關,就到了河北與山西的交界了。在這里,桂英第一次看到了雄偉壯麗的長城,與其他流亡學生們一起激動得大叫起來。他們一起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同行的難民和潰兵聽到這響亮、高亢的歌聲,也深受鼓舞。“中國不會亡!”這是所有不愿意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的共同吶喊聲。
過了娘子關,就到了山西。從這里到太原,可以乘坐閻錫山修建的窄軌火車。桂英和同伴們爬上了一列小火車。一路上,不斷有從河北逃亡來的難民和潰兵爬上火車,把車廂塞得滿滿的。天上還不時有日本人的飛機掠過。
1937年 9月下旬,日軍統(tǒng)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五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 11月 9日,太原淪陷。
在太原失守前,閻錫山的國民黨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和山西省政府撤至臨汾縣城,八路軍駐山西領導機關——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也一同撤退。晉南重鎮(zhèn)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東臨雷霍,西控河汾”,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原失守后,臨汾成為戰(zhàn)時山西的政治中心。在這里,來自冀南、平津的年輕流亡學生人數眾多,到處可見他們三五成群地議論著抗日救亡之事,到處都能聽到他們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吼聲。年輕一代代表著中國的未來和希望,是抗日的精英力量。
因國民黨和閻錫山都不允許共產黨在延安以外的地方興辦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北方局便決定,在山西除八路軍隨營學校擴大招生外,另由彭雪楓負責,以八路軍駐臨汾辦事處名義開辦一個八路軍學兵大隊,吸收涌到山西抗日前線的流亡學生和青年,為部隊培養(yǎng)干部。剛從延安抗大畢業(yè)的老紅軍何以祥被任命為學兵隊大隊長,他受命按照延安抗大模式組建這支學兵隊。何隊長帶著學兵隊的干部在臨汾街頭擺臺宣傳,號召青年們加入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他們的宣傳臺雖然少,但是特別熱鬧,朝氣蓬勃,吸引了不少青年學生。
11月中旬,桂英和同伴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抵達臨汾,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桂英本來是要奔赴延安的,但因太原陷落后,到延安很困難,八路軍辦事處便動員她先去八路軍學兵隊學習,并派人把她送到劉村的學兵隊駐地。劉村鎮(zhèn),就這樣成了桂英離家后走進革命隊伍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