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0月18日,日本小型軍艦“云揚”號駛近仁川附近的江華島海岸,以獲取淡水,遭到朝鮮岸炮的轟擊。日軍司令官派出一艘小船,打著休戰(zhàn)旗去探查這次攻擊,但此舉也招來了炮擊。于是,碰巧停泊于附近的一艘日本軍艦進行了報復性的炮擊。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登陸,洗劫了島上的鎮(zhèn)子。日本政府不滿足于此,還把更多的戰(zhàn)艦派到釜山,脅迫朝鮮簽署條約,否則就要開展進一步的毀滅行動。隨后的談判于1876年初在漢城舉行,雙方擬定了一個包含十二項條款的條約,只待中國批準。此后不久,一名日本使節(jié)奉命前往北京完成了此事。
總理衙門的態(tài)度是,只要日本尊重中國的宗主權,便會采取調解矛盾的態(tài)度。在其對日本的答復中,該衙門重申中國不愿干涉朝鮮自己的事務?!叭羧毡疽鈭D恢復與朝鮮之友好關系,應與該國直接交涉。”
依據(jù)1876年的《江華條約》,日本承認朝鮮為主權國家,可以全權處理在中國封建君主權位之下的自身事務;日本與朝鮮互派使團;仁川與元山對日本開放貿(mào)易。
在朝鮮領導人中,大院君及其追隨者們強烈地反對這一條約,而王妃及其黨羽認識到他們的國家缺乏足夠的防御能力,與外國人的交往不可避免,所以支持這個條約。江華島事件中,中國的自負與李鴻章拒絕采取軍事行動的舉措,使王妃有了更多的理由。該條約于1876年2月27日簽署。
大院君失敗了,卻無所畏懼,決定圖謀報復。1882年7月23日,漢城的一些朝鮮軍隊發(fā)現(xiàn)其大米口糧霉爛了,并摻有沙子,更糟糕的是,這是他們整整一年中第一次領到的口糧。毫不奇怪的是,這個發(fā)現(xiàn)導致了大約一萬名士兵嘩變。他們的首領去見大院君,后者許諾親自過問此事,但與此同時將此事完全歸咎于后黨的腐敗,歸咎于僑居朝鮮的日本商人輸出了稻米。這簡直是對士兵們火上澆油。同一天,嘩變士兵殺死了軍中的幾名日本教員,包圍并燒毀了日本使館。日本公使花房義質乘坐一艘英國船逃回日本,而他的幾名屬員被野蠻地毆打致死。第二天,叛亂者搶掠了都城的許多名宅,包括王宮與大院君的府邸。謠傳王妃被毒死了;有人看見首相閔臺鎬受了致命的重傷,躺在溝渠之中,他的兒子閔泳翊,也即王妃之侄,給自己剃了光頭,喬裝改扮成佛僧,逃到了日本。由表達不滿而起的兵變現(xiàn)在轉變成了一場反對日本與王妃的運動。大院君發(fā)泄了怨恨,讓自己重新出任該國的民事與軍事獨裁者。
日本迅速作出了反應。7月31日和8月1日,七百名海軍陸戰(zhàn)隊外加七百名步兵登上了朝鮮的國土,與此同時,日本外務卿井上伯爵 正趕往叛亂發(fā)生地。
王妃其實并未服毒,她的女仆代她服了毒,為她贏得了逃跑的時間。在離宮前,她向中國求助。大總督李鴻章正在悼念其母的去世,但張樹聲遵照他的指示行動,派了三艘軍艦和慶軍前往朝鮮。海軍艦只于8月10日駛抵仁川,而步兵于8月20日抵達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