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識、經(jīng)驗、習慣,對有些人是,對另外一些人卻未必。
維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這話已經(jīng)很普及,但問題是:哪些是“可以說的東西”、哪些又是“不能說的東西”、怎么算“說得清楚”?如何事先區(qū)分?
休謨質(zhì)疑“因果律”在邏輯上的可靠性,其實是肯定常識的價值,比如說人憑什么要餓?餓了憑什么要吃飯?“憑什么?”——有些時候,如果一定要這么追問,是白癡的表現(xiàn)??墒菃栴}仍然存在:常識一定就是常識么?
2
前些天讀到一則消息,說貧困大學生受到資助后,沒有感恩的表現(xiàn),結(jié)果資助被停止。當然,施恩于人不求回報是美德,但受到冷落一定心里失落,于是可能打消繼續(xù)行善的念頭;同時,受恩之人假如不知恩圖報,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則是對慈善行為的不尊重。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說不清楚時只能順其自然。感恩應該是常識,但不知感恩,卻是多方面心理因素所致,或許另有對社會扭曲現(xiàn)象的不滿情緒與主觀放大;同時,還有客觀物質(zhì)規(guī)律的作用,比如其一:白來的東西不值錢。
同樣的物質(zhì),價值卻不一樣。價值是被賦予的、認定的,付出越多,價值越大。自己花錢買的,才會珍貴。“河里沒魚市上看”,整體的市場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而“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意志還可以瞬間改變個別價值的衡量。俗話說“上趕子買賣不是好買賣”,“聽騙不聽勸”,沒辦法。人不走彎路,不摔跟頭,不會明白“前車之鑒”的意思。
人們?nèi)菀子洃浀谌齻€燒餅,但第三個燒餅的價值沒那么大;直接吃第三個燒餅,是飽不了的。
3
金岳霖曾經(jīng)這樣“惡搞”邏輯推理:因為金錢如糞土,而朋友值千金,所以“朋友如糞土”。他的這種戲謔,來源于簡單的偷換概念,針對的卻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金錢有時很沒用,朋友有時很有用——“有時”是條件,“如”是比喻、比方,朋友、金錢、糞土這些東西本來完全不沾邊。胡子眉毛一把抓,雞肉雞毛一鍋煮,是把問題搞復雜、故弄玄虛的好辦法。要想說不清楚,就胡扯,把沒關(guān)系的東西死拉硬扯在一起。
如果說金岳霖的一生雖然特立獨行卻很幸運,那是因為他遇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張奚若和楊景任夫婦、錢端升和陳公蕙夫婦,是這些上檔次的朋友把他當做朋友,而沒有當做“精神病”。金岳霖是特例,不知世界上還有多少像他一樣本質(zhì)高華之人,卻“有情卻被無情惱”,在誤解與拋棄后沉淪。
得到上流的知音,就高貴起來;之所以能得到上流的知音,是因為本身具備非凡的造詣與高貴的品性。論造詣還是其次,人的品性在生活中最為重要,比如知趣、知足、細致、大方、無私、無奢望、有情、有人格。
有人格,應該也是常識。人格的價值,不好衡量,有很多形而上的因素存在,高低貴賤,含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