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 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1951年2月23日病逝于天津,終年75歲。
他曾在北洋艦隊水師服役。甲午海戰(zhàn)后投身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等,并擔任校長40多年。辦學歷盡艱辛,他卻樂觀地說:“南開,南開,越難越開?!?/p>
他被稱為中國“私立大學的拓荒者”,是民辦教育的典范。他最早把奧運概念帶入中國,被稱為“奧運第一人”,曾說“不懂體育的人不能當校長”。他提倡美育教育、環(huán)境教育、德能教育等,是實業(yè)救國的教育家代表。
自一九零四年只有七十五個學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為止,張校長一直用強烈的激情到處演講,鼓勵“中國不亡,有我1的志氣,宣揚教育救國的理想,他足足說了半個世紀!那五十年間,中國災難有種種的新面貌,外侮與內(nèi)煎并存??谷談倮?,從重慶回到故鄉(xiāng)天津,老病纏身的他仍在國共兩黨之間呼號和平合作建設新中國。七十五歲那年去世,臨終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開中學和大學在天津原址復校。
——齊邦媛·《巨流河》
斯人生斯世
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出生于天津。張家世代經(jīng)商,家道頗為興旺。張伯苓的祖父喜好功名,棄商求學卻屢試不中,終因不得功名而患病,38歲便去世了。父親張云藻繼承家業(yè),癡迷各種樂器,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人稱“琵琶張”。由于早年散盡家財,張云藻只能靠收徒傳授樂器為生。因為家庭經(jīng)濟不善,張伯苓六歲到同族的家塾中借讀,后來又轉(zhuǎn)去一義務辦學場所,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回家后父親再為其講解。
1891年,張伯苓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公費讀書,為家里省下一筆費用。北洋水師學堂是當時的新制學堂,教室很多都自英國留學歸來,也有外國人在這里任教。張伯苓不僅接觸到了西方思想,而且打算投身海軍,振我中華。
1894年,張伯苓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成了北洋水師艦隊的一名見習軍官。這一年日本以朝鮮為借口,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北洋海軍遭到重創(chuàng),一蹶不振,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極為散漫。張伯苓曾隨北洋水師參戰(zhàn),結(jié)果大敗而歸,由此他對中國軍隊幾乎死心,從軍報國的思想也發(fā)生轉(zhuǎn)變。
從軍報國與教育救國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其他列強也加入了瓜分中國的行列。張伯苓曾在劉公島上遇到一英一中兩名士兵,英國兵穿著莊嚴,用輕蔑的目光看著中國兵;中國兵衣著襤褸,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雙方天壤之別的對比深深地刺激了張伯苓,他決定退出海軍,既然強健的身體無法阻止外來的侵略,張伯苓為自己找到了另一條改變中國現(xiàn)狀的出路,用教育來改造中國人的道德、知識與體魄。張伯苓曾說:“我既無天才,又無特長,我終身努力小小的成就,無非因為我對教育有信仰有興趣而已?!睂τ诮逃男叛鏊麍猿至艘惠呑?。
而他所信仰的教育,是救國教育愛國教育。他常說: “有愛國心兼有愛國之力,然后可以實行救國之宏愿”、 “愛國愛群之功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他就在南開立即組織人編輯《東北經(jīng)濟地理》教材。他把“社會視察”作為高中生必修課。他辦教育先想西方學習先進理念,但隨著中國社會實踐的需要,他有在20年代末,提出“土貨化”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先是因為他自己學生的批評,他高興學生的見識,隨即思考,并完善思想并提出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