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社聽講,旨在“文字上的復古”;嗣后周作人學習古希臘文[1],也是出于同一目的。“那時日本學校里還沒有希臘文這一科目,帝國大學文科有開培耳在教哲學,似乎設有此課,但那最高學府,不是我們所進得去的,于是種種打算,只能進了筑地的立教大學,這是美國的教會學校,校長是姓忒喀(Tucker),教本用的是懷德的《初步希臘文》,后來繼續(xù)下去的,是克什諾芬(Xenophon)的《進軍記》(Anabasis)。但是我并不重視那正統(tǒng)古文,卻有時候還進到與立教大學有關系的‘三一學院’去聽希臘文的‘福音書’講義,這乃是那時代的希臘白話文,是一般‘引車賣漿’之徒所用的語言,所以耶穌的弟子那班猶太人也都懂得,能夠用以著書。我這樣做,并不是不知道古希臘學術的重要,不想去看那些學者們的著作,實在我是抱有另外一種野心的。正如嚴幾道努力把赫胥黎弄成周秦諸子,(雖然章太炎先生說他‘載飛載鳴’的不脫時文調(diào)子,)林琴南把司各得做得像司馬遷一樣,我也想把《新約》或至少是四福音書譯成佛經(jīng)似的古雅的。我在南京學堂里時候,聽過比我高兩班的同學胡朝梁——這是他的原名,后來成為詩人,稱作胡詩廬了——的議論,強調(diào)《圣書》的文學性,說學英文的人不可不讀。這在一六一一年英王欽定的譯本是不錯的,但是我讀漢文譯的《圣書》,白話本是不必說了,便是用古文寫的,也總是覺得不夠古奧,不能與佛教相比。佛經(jīng)本來讀得很不多,但那時已經(jīng)讀到《楞嚴經(jīng)》和《菩薩投身飼餓虎經(jīng)》,覺得這中間實在很有一段距離,我的野心便是來彌補這個缺恨。”[2]
這一計劃后來被周作人放棄,因為據(jù)他說,“等得我學了幾年,回到本國來之后,復古思想慢慢的改變了,后來翻看《圣書》,覺得那官話和合譯本就已經(jīng)十分好了,用不著再來改譯”[3]。不過掌握古希臘文,卻別具重要意義。西方文明構(gòu)成周作人的思想背景之一,而他對西方文明的理解,乃是直溯其源頭古希臘,并非“只根據(jù)英美一兩國現(xiàn)狀而立論”[4];進而更揭示“希臘文明與中國文明比較接近”,“于人生最適用,他的地位在各種文明中比較適中”[5],這與能夠直接閱讀原典不無關系。他也曾利用這一能力,譯介了包括歐里庇得斯(Euripides)、阿里斯托法涅斯(Aristophanēs)[6]、諦阿克列多思(Theokritos)[7]、海羅達思(Hērōdas)[8]和路吉阿諾斯(Loukianos)[9]等古希臘作家的大量文學作品。一九〇九年春夏之間,周作人還曾與章太炎一道學習梵文,但僅聽兩課,就停止了。只是章太炎為此來信,將周作人的號“起孟”——此乃周作人仿效魯迅的號“弧孟”為自己所起——寫作“啟明”,以后被他采用為“字”[10],并衍生出“豈明”等名號,算是留下一點紀念。及至晚年不得以本名發(fā)表作品,出書多署“周啟明”。
一九〇九年三月十八日,周作人娶羽太信子為妻。信子時年二十,本為“伍舍”的女傭;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前一年的四月八日。這一婚姻無疑加強了周作人與日本之間的關系[11],但未必能左右他在該關系中的某些抉擇。一九〇九年八月,魯迅回國。據(jù)他說:“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jīng)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12]新婚不久的弟弟、弟媳當在其列。這時適逢《域外小說集》以失敗告終,兄弟二人的合作也就告一段落。
周作人比魯迅晚兩年離開日本,對于日本的理解,就與兄長有些分別。講到他和日本的關系,這段時間實屬關鍵。魯迅走后,周作人重新學習日文。“不過所學的不再是書本上的日本文,而是在實社會上流動著的語言罷了,論理最好是來讀現(xiàn)代的小說和戲劇,但這范圍很大,不曉得從哪里下手好,所以決心只挑詼諧的來看。這在文學上便是那‘狂言’和‘滑稽本’,韻文方面便是川柳這一種短詩,…… 狂言是室町時代的文學,屬于中古時期,去今大約有四百年了,川柳與滑稽本雖然是近世的江戶時代,但計算起來也已是二百年前左右的東西,落語的起源也約略在這時候,所以這些參考的資料,大半是在書里,這就引我到雜覽里邊去了。川柳在現(xiàn)在還有人做著,落語則在雜耍場里每天演著,與講談音曲同樣的受人歡迎,現(xiàn)代社會的人情風俗更是它的很好資料,閑來到‘寄席’去聽落語,便是我的一種娛樂,也可以說學校的代用,因為這給予我語言風俗的幫助是很大的。” [13]周氏視川柳為風俗詩,對可以稱為風俗畫的浮世繪也很喜歡,但于前者“有時或者還感到淡淡的哀愁”,于后者則強調(diào)“這里邊常有一抹暗影”,“常引起悵然之感”[14],所關注的是日本民族獨特的人生體驗與審美體驗。多年以后,他還提到自己“從日本的川柳,特別是《末摘花》四編,得到極大的影響”[15]。當時他開始搜求柳田國男等人的鄉(xiāng)土研究著作,也是“著手于國民感情生活” [16],特別是宗教方面,以期真正了解日本的事情。一九一〇年十二月,周氏夫婦遷居麻布森元町,更加接近日本普通人的生活:“這好像是火車里三等的乘客,都無什么間隔,看見就打招呼,也隨便的談話。……有些市井間的瑣聞俗事,也就混了進來。”[17]以后周作人說,其“雜學”“大抵從西洋來的屬于知的方面,從日本來的屬于情的方面為多”[18];只有通過后來這番閱讀與際遇,才得以深入到“情”的層面去理解日本文化,進而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文化構(gòu)成,——這里他更將“狂言”、“滑稽本”與川柳等作為對比的一方:“中國在文學與生活上都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征候,或者這是偽道學所種下的病根歟。”[19]周作人因此對于日本文學有著特別的興趣點,晚年所譯《狂言選》、《浮世澡堂》和《浮世理發(fā)館》等,即為這方面的重要成果。
[1]《知堂回想錄·學希臘文》說:“這年(一九〇八)的秋天,我開始學習古希臘文。”《知堂年譜大要》也說戊申年“入立教大學”。但是立教大學的學籍登記表上,周作人“入學時間”一欄卻寫著“明治四十二年四月十日”,所讀系“商科豫科”,如此則是一九〇九年的事了。“退學時間”則為“明治四十四年四月十八日”。
[2] 《知堂回想錄·學希臘文》??耸仓Z芬,通譯色諾芬?!哆M軍記》,通譯《長征記》。
[3] 同上。
[4] 《北大的支路》(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十一日作,收《苦竹雜記》)。
[5] 《希臘閑話》(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新生》第一卷第二期)。
[6] 通譯阿里斯托芬。
[7] 通譯忒奧克里托斯。周氏又譯臺阿克利多思。
[8] 通譯赫羅達斯。
[9] 通譯盧奇安,又譯琉善。
[10] 一九一五年四月十日日記。
[11] 正如梁實秋所說:“一個人的妻子,如果她能勤儉持家相夫教子而且是一個‘溫而正’的女人,她的丈夫一定要受到她的影響,一定愛她,一定愛屋及烏的愛與她有關的一切。周先生早年負笈東瀛,娶日女為妻,對于日本的許多方面有好的印象是可以理解的。”(《憶周作人先生》)
[12] 魯迅:《魯迅自傳》(一九三〇年五月十六日作)。
[13] 《知堂回想錄·學日本語續(xù)》。
[14] 《我的雜學》。
[15] 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致鮑耀明信。
[16] 《我的雜學》。
[17] 《知堂回想錄·赤羽橋邊》。
[18] 《我的雜學》。
[19]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