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表現(xiàn)動物要符合科學常識
我去看《狼圖騰》這個電影,有一處覺得有問題,我就出戲了。這段是這樣的,男主人公陳陣養(yǎng)了一只小狼,養(yǎng)到半大的時候,在搬家過程中,把它裝入一個筐,蓋上蓋。這個狼就開始咬這個筐,把筐咬開一個大洞。主人趕回來的時候,這個狼已經(jīng)從筐里竄出來了。那么這就涉及到一個知識問題,狼能不能在筐上咬一個洞。一般想象,狼連牛的后腿骨都可以咬折,它怎么不可能在筐上咬一個洞呢?我就告訴你,它還真就沒有能力在筐上咬一個洞。為什么?因為狼的門齒,就是前面的六顆牙受兩個犬齒的限制,它咬平面的東西沒有力量,它咬不著。
關于狼的傳說比較多,曾有傳說講,獵人可以赤手空拳抓住狼。這怎么抓呢?很有創(chuàng)意。他在地上挖一坑,這坑有多大?起碼他一個人能進去,進去以后,他抓一個小羊羔擱在這個坑里,他在坑上蓋一塊門板,在門板上掏這么大一個洞,然后人就在門板底下跟狼拼智力,不停地捏小羊羔,這羊羔就叫喚。狼聽到后就會過來,圍著坑上的門板轉,最后忍不住會往門板的洞里伸一個爪子進來掏。獵人抓住狼爪子就往里拽。狼在掙扎當中,另一只前爪也會伸進洞子里。獵人就可以抓住狼的兩個前爪,然后站起身來,隔著門板,背狼回家,喊人來把狼打死。這期間獵人一定不能松手。這我沒親眼見過,是聽說有這么一個做法能夠逮住狼。
《北京晚報》有一個辦了很長時間的欄目,叫作《人與動物》,就是講人與動物的關系。曾有作者在這個欄目里發(fā)稿,講了一段在東北打狼的故事。他說他站崗值班,那個時候站崗值班是給槍的,還有子彈,一般情況下給三到五發(fā)子彈。他在那個小崗樓里值班的時候遠遠地看見有幾只狼,悄悄向崗樓走過來。他開槍了,把一只狼撩倒,其他的狼就開始嚎叫,尋求增援。然后就有群狼出現(xiàn),把他圍了,他迅速開了幾槍,沒有子彈了。他當然非常害怕,就在小崗樓里站著,把自己反鎖在里頭。作者描述狼怎么圍著他,怎么開始咬木頭崗樓,崗樓的一個角上,窟窿越咬越大,乃至那個狼都快要鉆進來的時候天亮了。然后有人增援,有人開槍,狼才一哄而散。這篇文章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是他在編造,因為狼不是嚙齒類動物。嚙齒類動物是以老鼠為代表的,它們的門齒力量巨大,能夠把家具嗑一個大洞。狼沒有這個本事,這是它的牙齒結構所決定的。狼即使有天大的決心,想在一個木頭上嗑一個洞,但它們實在沒有這份能力。
你必須了解動物的習性,才能創(chuàng)作出沒有知識性錯誤的動物題材作品。
我年輕的時候做文學編輯,看一些雜書,對這些自然科學的知識多少感一些興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有很多作家愿意寫跟動物相關的小說。但那時候很多作家對動物習性不是太了解,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一些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差錯。
比如當時我們編輯部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篇有關動物的小說,這小說不是我責編的。發(fā)表出來之后翻看,我說這上面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是什么呢?作者是在講四川的一個獵人跟豹子之間的恩怨,說這個豹子為了報仇,長期跟蹤這個獵人,試圖殺掉這個獵人。這不符合豹子的習性,豹子的習性都是蟄伏等待。貓科動物的耐心比犬科動物要更好一些。
今天的編導為了增加某一個情節(jié),竟然會不顧自然科學知識,或者不去認真了解相關知識,這對作品會有不利影響。我覺得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美國的動畫片《貓和老鼠》,我到今天都特別愿意看。美國人拍片子對自然科學常識很尊重。
影視劇對公眾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廣大觀眾不會在看電影之前去上自然科學課或歷史課,他就相信你電影電視的表達。影視劇一旦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會影響很多人。所以我在看這個《狼圖騰》片子的時候,看到類似情況,對我來說是不太能接受的,是因為我對狼有些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