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中央電視臺(2)

海棠花前·綻放的記憶 作者:鄧在軍


1958年9月2日,中央電視臺開始正式播出。那時,全國總共只有幾十臺電視機,信號覆蓋也只有北京周圍幾十公里。因此,它雖然是中國大陸唯一的電視臺,對外卻只稱北京電視臺,毛澤東主席還給它題了字。組建初期,總共才二三十人,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樓的四樓拐角處給了我們幾間房子。設(shè)備也很落后,只有一輛天津改裝的黑白電視轉(zhuǎn)播車,幾臺攝像機全都是固定鏡頭。

文藝組有五六個人,工作環(huán)境很差,工作室狹窄,像個小作坊。演播室也很小,只有40平米左右,里面還用玻璃隔了一間幾平米的導演室。由于演播室太小,只能搞些獨唱、相聲、獨舞之類的小型節(jié)目。比如芭蕾舞《天鵝湖》,四只小天鵝跳不開,就得有三只歇了翅膀,臨時“下崗”。又比如播出國慶十周年盛況,因為臺里只有一臺轉(zhuǎn)播車,實況轉(zhuǎn)播的畫面很有限;作為補充,我們就請來專家,在演播室里畫圖介紹天安門游行的情況,“強迫”觀眾用想象力配合我們的播出。那天,關(guān)山月和傅抱石兩位大師畫了一幅很大的國畫給國慶獻禮,但電視里給不了特寫畫面,作為應(yīng)急辦法,我當了一回臨時的“畫架”,把這幅畫高高舉在了鏡頭前面。

進了文藝組,我就成了所謂的電視編導,可是,我連最起碼的切換都不懂,出過不少洋相。

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胡旭,電視臺副臺長。在我初學乍練時,他給了我許多很實際的指導幫助。我第一次上機,也是和他配合的:他調(diào)機,我切換。那次是拍一個獨唱節(jié)目,演員開始在平臺上唱,然后一邊唱一邊從臺上往下走??墒俏仪袚Q得稀里糊涂,女演員已經(jīng)往下走了,我居然一直給個中景不動,眼瞅著她從電視畫面上一截截往下掉,最后只剩了半個腦袋。胡旭急得大叫:“快切!為什么不切!這個圖像還能出去嗎?”

熱愛是最好的導師。沒過多久,我就從初入門徑變得滿懷信心,可以獨立操作了。而且很快我發(fā)現(xiàn),我不熟悉的主要是技術(shù)性的東西,一旦掌握了操作技術(shù),我原來的舞臺實踐經(jīng)驗就開始發(fā)揮很大作用。我是唱歌跳舞演戲出身,對各種文藝節(jié)目的特點很清楚,既能調(diào)又能切,而且我兩只手可以同時干活,不管大小節(jié)目,什么形式和內(nèi)容,都分得很好,切換得恰到好處。當時臺里規(guī)定,值班必須兩個人:一個負責調(diào)機,一個負責切換。只有我和楊潔(后來曾擔任電視片《西游記》總導演)兩人例外,臺里批準我們可以自調(diào)自切,一個人獨立值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