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家風嚴謹,家規(guī)嚴格。在眾多家規(guī)中,恩來伯伯特別強調的一條是:“不要因為我是總理,就自認為有什么特殊,造成不好影響。我們周家過去是個封建大家庭,你們下一代,要自覺改造思想,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學八旗子弟”?!?/p>
七伯和七媽終其一生,始終熱切地期望和要求我們下一代做合格的革命事業(yè)接班人,也就是做最普通的人:當工人、當農(nóng)民、當教師、下基層,不允許有任何的特殊化,更不允許炫耀與國家總理的關系。因此,他們曾不得不干預我們中間一些人的工作安排,明確表態(tài),不同意任命較高的職務,當了兵的要退役(十年“文革”中,當兵是人們熱衷與向往的職業(yè)),愛人從外地調北京的要回原籍,等等。表面上看,這樣做似乎有點“無情”,其實,在這中間正貫注著他們對晚輩深深的愛。他們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所有的革命后代能自強自立,切忌像清朝后期那些游手好閑、潦倒沒落的八旗子弟那樣,既斷送了自己前程,又嚴重損害了國家民族的命運。
在遵守七伯、七媽教誨的問題上,我們上一代長輩做得也很好,他們從不標榜自己與總理的親屬關系。周恩霔是總理的弟弟、我的公公。他是個文化型的革命者,抗戰(zhàn)期間,曾在恩來伯伯身邊工作過,兄弟倆情誼很深。建國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周恩來的弟弟。他熱愛京劇,和戲劇大師梅蘭芳私交甚篤。梅蘭芳去世,公公為《文匯報》寫了一篇紀念文章,回憶了上海淪陷期間,他遵周恩來所囑,想方設法請梅蘭芳離開淪陷區(qū)到大后方去的往事。這是一篇很有史料價值的文章。發(fā)表時,為了隱蔽身份,用了別號“翕園”署名。七媽看到文章后很高興,特地告訴我和爾均:“你們爸爸的文章我看了,寫得很好。他這篇文章的署名用的是別號,沒有用恩霔,這樣做很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