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要飯的叫“叫街的”,一般是壯年男子,冬天,光著膀子坐在滴水成冰的路邊,手握一塊磚頭,不時拍向胸脯,拍一下,大吼一聲“嗨”,所以叫“叫街的”。時常胸脯上被拍得紅腫甚至潰爛,人們怕他再傷害自己,就給他錢。我最怕叫街的,看見他們心里就會特別難過,所以遠遠地看到就立刻拉著大人繞著走。
現(xiàn)在這一切當然早已成了六十年前的歷史,就連胡同和四合院也已逐漸被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所代替,所剩無幾了。
正因為在北京保存完好的胡同和四合院已如鳳毛麟角,所以近幾年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行業(yè)“胡同游”。應該說,這是最具京城文化特點的一個旅游項目了。在后海柳蔭街一帶,路邊總排著幾十輛三輪車,黑色,雙人座。車夫自然是“當代祥子”:中式白汗褂,黑褲子,腳蹬旅游鞋,瀟灑而又神氣,個個精神飽滿,熱情洋溢。沒有哄搶顧客的情況,因為路邊有一間工作室,是專門負責賣票的,一張票60元(這是2008年的價格),一輛車坐兩個人,就是120元。常有成群結(jié)隊的老外或外地游客來享受胡同游,這些祥子就拉著他們慢悠悠地穿行在胡同里,不管他們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都會時不時地告訴他們:這雕龍畫鳳的大門里面是清代的恭親王府,那清雅別致的院落是宋慶齡故居,路左邊的大門里是郭沫若紀念館,那些普通的四合院里住的都是普通的北京人。這些游客穿行在胡同中的時候,似乎也同時穿行在北京的歷史中。這一營生,祥子們干得心滿意足。
北京的胡同成就了當代祥子,我想老祥子在天上看到他的后代如此快活,也會笑開懷的吧。
(原載《九鼎》(澳門)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