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生活(1)

阿倫特手冊:生平·著作·影響 作者:【德】沃爾夫?qū)せ魻?【德】貝恩德·海特爾 【德】斯特凡妮·


布呂歇爾去世那年,阿倫特64歲。雖然她仍然以非凡的精力投入工作、與朋友聚會以及去歐洲度假(布呂歇爾離世后,她不再去卡茨基爾山區(qū)而是去洛迦諾瑞士南部城市?!g者注附近的一個幽靜的膳宿公寓避暑),然而她對自己的健康從來不怎么重視。對醫(yī)生讓她戒煙的建議,她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她曾嘗試戒煙,然而當不抽煙無法寫作時,她便不再堅持了。當她再度回到《精神生活》一書的寫作上來的時候,也曾試圖少抽些煙,但也終因她非常大的工作強度而不得不放棄。那期間,她閱讀的哲學文獻數(shù)量超過了自從自己做哲學系學生以來所閱讀過的哲學文獻總數(shù)。在她收到來自蘇格蘭阿伯?。ù髮W)著名的吉福德講座的演講邀請的時候,她就為這個著作的《思想》和《意志》兩部分(《判斷》這部分未曾動筆)確定了應(yīng)該完成的最后期限。1974年,當她在阿伯丁做第二部分演講時,突發(fā)心肌梗死。

自從那次阿倫特的身體恢復(fù)之后,她開始變得謹慎了。她允許自己較多地休息,晚上放松地跟朋友們一起度過。他們包括老的移民朋友,還有新的美國朋友以及高年級的學生,有時她還跟他們一起去電影院或去聽音樂會。她努力重拾那些在艾希曼論爭中一度受損的友誼,并且約見一些她自布呂歇爾去世以來因節(jié)哀沒有見過面的人。在這段比較安靜的時期,她獲悉自己獲得了由丹麥政府頒發(fā)的歐洲文化貢獻獎——索寧獎。她在哥本哈根的獲獎感言中(Arendt 2005)談到一些問題和風險,尤其是針對那些有聲望和知名度的思想者。她的一席話成為對如何保持、保護“精神生活”問題的冥想。人們不應(yīng)因為對政治事件的擔心而有所退縮,而應(yīng)該很好地去判斷。

阿倫特拒絕了很多來自大學和學術(shù)會議主辦方的邀請,唯獨接受了一個有關(guān)政治問題的演講邀約。她同樣以美國公共領(lǐng)域中有威望的人的身份,受邀在1976年波士頓音樂廳論壇紀念美國200周年慶典上致辭。她題為“惡有惡報”(Home to Roost)(IG 354-369)的演講通過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播出,并且發(fā)表在《紐約書評》上。演講時間雖然不長,但她卻堅定地指出美國所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危機。通過它們,她看到了美國憲法和政府共和制自從越南戰(zhàn)爭直至水門事件以來所遭受到的挑戰(zhàn)。

1975年,阿倫特在她瑞士的膳宿公寓度過了一個安靜的夏末。為《精神生活》最后一部分《判斷》的寫作她閱讀了康德的著作,還拜訪了一些朋友,總之她嘗試著放松自己。她在曾作為卡爾·雅斯貝爾斯文學遺產(chǎn)管理員瀏覽過所有相關(guān)文件的馬爾巴赫度過了一個月緊張的資料查閱期。她還并不輕松地拜訪了海德格爾,看到生著病和幾乎已經(jīng)耳聾了的他。那是他們最后一次的見面。那個秋天,她身體狀況欠佳,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因經(jīng)濟不景氣而處處危機四伏的紐約。1975年11月底她曾一度暈倒在自家門前。幾天后,也就是1975年12月4日,在她與邀請來的朋友共進晚餐時,又一次心肌梗死發(fā)作,這一次是致命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