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提到,越南是一個小中國,但實際上,從政治上來講,緬甸更像一個小中國。它的中原地區(qū)是以緬族人為主的幾個省份,位于伊洛瓦底江平原之上,而在平原之外的山地地區(qū),則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就像中國的漢人居住在中原,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在周邊一樣。緬甸的少數民族都擁有著輝煌的過去,不管是孟人還是撣人,都擁有著光榮的反抗傳統(tǒng)。緬甸的制度就是一個中央帝國制度的翻版,充滿了矛盾,又被鉚接在一起。政治改革摻和著經濟改革,獨裁與穩(wěn)定,民主與民粹,使得它的現實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
拋開政治,即便從語言上講,中南半島各國之間的差別也相當驚人。
越南語、占婆語、高棉語、泰語、緬語來源幾乎都不相同,只有老撾人所持的語言屬于泰語的一個分支,以至于在中南半島旅行時,語言問題始終無法避免。
在第一天進入越南的火車上,我向一位漂亮的越南姑娘學習了越南語的數字說法,“嗼、嗨、叭、嘣、喃、哨、唄、噠、噤”(1、2、3、4、5、6、7、8、9)。根據我的經驗,你可以不會一個國家的語言,但是你必須學會一個國家的數字。
到了芽莊(Nha Trang)的時候,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一天,我和一位路上認識的朋友在菜市場購買水果。我們指著香蕉用英語問道:“多少錢?”
買香蕉的婦女看出我們是外國人,但出于習慣還是用越南語輕聲地說了一句“嗼唉喃”,接著開始拿手中的鈔票,她拿出了兩萬五千越盾,指了指香蕉,意思是兩萬五千盾一公斤。
“可是你剛才說,嗼唉喃,對嗎?”我用英語問道。我掏出筆寫了個一萬五,又指了指香蕉。
婦女沒有想到我能聽懂數字,她顯得有些尷尬,害羞地笑著點了點頭。于是我們花了一萬五就買到了香蕉。
當然,這并不是說越南人喜歡欺詐,實際上,中國的小販們看見了外國人(或者陌生人)也喜歡抬一點價錢,其他地方也一樣。
事后,我們再到這位婦女那兒買水果,她總是討好般地多給我們一點兒,內心似乎還充滿了內疚。
然而,當我從越南到達柬埔寨的時候,卻發(fā)現這招用不上了。柬埔寨作為旅游國家,有許多人都會英語,而在不會英語的偏僻地區(qū),當地人淳樸得不會虛報價格,以至于我學的數字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到了泰國,更加用不著學習數字了。這里的英語普及率也很高,我甚至還能遇到許多說漢語的人。泰國人的好客與熱情也讓人印象深刻。中國有一些背包客在這里甚至可以不花一分車費游遍泰國,原因在于泰國人雖然收入不見得比中國人高,但由于土地私有,許多人在鄉(xiāng)間擁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他們并不渴望大城市生活,而是會買一輛小汽車,自由自在,再有多余的錢就習慣于做一些布施。這些人開著車在路上時,碰到背包客總是樂于免費搭載,絲毫不去算得失。
只有到了緬甸,才感覺又回到了越南,有學數字的必要。在這里不僅要學習怎么說數字,還要學習怎么認識數字。緬甸用來表示數字的符號并非阿拉伯數字,而是特殊的符號。比如,數字“3”在緬文中像一個朝左的小螃蟹爪子,“4”則像一個向右的螃蟹爪,于是,我每次向非緬甸的朋友介紹緬甸的43路公交車時,總是告訴他,車的前面畫了一對螃蟹爪,你只要看見了,準錯不了!
另外,幾個國家的交通規(guī)則也是不一樣的。在越南和柬埔寨,車輛都是左駕右行的大陸規(guī)則,到了泰國則變成了右駕左行的英美規(guī)則。在柬埔寨和泰國之間的界橋上,行人先是右行,走到中間后就必須換到左邊去。更為神奇的是緬甸,它綜合了兩種規(guī)則的不便利,駕駛員在右側,行駛也是在右側,據說這是緬甸當局為了抹去殖民地的痕跡,一夜之間下令改變的規(guī)則。至于到了老撾,就等于沒有規(guī)則了,各種車輛行駛規(guī)則和道路規(guī)則都會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