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革命軍以雷霆萬鈞、摧枯拉朽之勢瓦解了腐朽沒落的清政府。
1912年元月,以楊纘緒、馮特民、李輔黃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伊犁策動起義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清朝在伊犁統(tǒng)治結束。20多天后,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大清朝宣告徹底覆滅。
中華民國成立后,袁世凱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楊增新采用以柔克剛的“和平談判”手段,取消了伊犁臨時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將軍事;其后,他多次派兵擊敗俄國白匪,平息亂事,保全了阿爾泰。在國家領土主權問題上,楊增新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新疆在他統(tǒng)治時期未受到嚴重的侵略。
1928年,楊增新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易幟歸附,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一職。同年7月7日他被政敵刺殺身亡。繼任者金樹仁和盛世才在新疆實行封建割據(jù)式的獨裁統(tǒng)治,制度多變,局勢動蕩。
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個地區(qū)以及其他一些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由多民族群眾參加的起義。民族軍打到了瑪納斯河西,與國民黨軍隊對峙,時稱“三區(qū)革命”。
這場革命的導火索是尼勒克人點燃的。
1943年,國民黨政府發(fā)布命令,要求新疆各族人民捐獻戰(zhàn)馬一萬匹,交不出馬的,則以高出市場價格一倍的馬價交納現(xiàn)金。鞏哈縣(今尼勒克)分配的名額是軍馬200匹。這種強征暴掠的行徑激起各族民眾的強烈反抗。是年8月,鞏哈縣牧民艾克拜爾、色依提、庫爾班等人成立加哈烏拉斯臺游擊隊,在山區(qū)伏擊了催交軍馬、緝拿逃犯的縣警察大隊,擊斃警察十余名,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加哈烏拉斯臺游擊隊聲名大振,很快發(fā)展到200余人,擁有槍支60多桿。
1943年10月,加哈烏拉斯臺游擊隊在數(shù)千名群眾協(xié)助下,攻克鞏哈縣城,拉開了三區(qū)革命的序幕。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zhàn),起義軍以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區(qū)為根據(jù)地,建立了各級政權機構和武裝力量——民族軍和游擊隊,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各種斗爭,這場斗爭一直堅持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尼勒克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站在尼勒克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追昔撫今,塞種人、大月氏、烏孫、突厥、柔然、蒙古、維吾爾、哈薩克等眾多游牧民族都曾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如煙的往事和阿肯冬不拉琴弦上的頌歌,大有“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感慨。
尼勒克是伊犁河谷風光秀美、草場肥沃的寶地,是一顆熠熠生輝的耀眼明珠。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有多美!
不到尼勒克不知伊犁美在哪里!
尼勒克縣地處新疆西部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區(qū)東北部,距伊寧市113公里;東經(jīng)國道217線至獨山子,距烏魯木齊516公里;西南與鞏留縣隔河相望,東南與新源縣毗鄰,東與和靜縣為界,北與精河縣為界。
全縣東西長243公里、南北寬70公里,總面積1.03萬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為18.69萬人,由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東鄉(xiāng)族、壯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等24個民族組成。
喀什河、鞏乃斯河自東向西,像母親兩條柔軟修長的雙臂,將尼勒克攬入懷中,日夜不停地輕輕拍撫著。俯瞰尼勒克,像是一片細長的柳葉,又像是一只開屏的孔雀。因四周高山環(huán)繞,峽谷遍布,尼勒克經(jīng)常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在伊犁地區(qū)乃至尼勒克縣有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盡管200多年來蒙古族不再是伊犁的主體民族,但伊犁大多數(shù)重要的地名,都是用蒙古語命名的。譬如尼勒克的蒙古語意思是嬰兒、新生命。
嬰兒就是希望!
嬰兒就是明天和未來!
嬰兒就是最幸福和美好的愿景!
這是個多么生動形象有寓意的名字啊,寄托著蒙古人和后世人對生活的熱望,以及他們建設夢想家園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