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風華 作者:黎遂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厝于香山碧云寺。消息傳開,舉國悲傷。作為老同盟會員的父親悲痛萬分,連夜寫下《總理紀念歌》:

我們總理,首創(chuàng)革命,革命血如花;

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

民國新成,國事如麻,

總理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須推求:

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斗。

總理精神,永垂不朽,

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歲長留。

民生凋敝,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

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

總理遺言,不要忘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歌曲寫好后,先在中華書局的職工中傳唱,父親又很快把它搬上了舞臺。明月音樂會每次演出皆唱此歌,很快就唱遍上海,接著又唱遍全國。廣東革命政府通令全國,要求傳唱此歌;規(guī)定小學生每周舉行一次“總理紀念周會”,程序是唱《總理紀念歌》,朗讀《總理遺囑》,“靜默”等等,可見其影響力之大。當時上海還在北京政府“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皖系軍閥孫傳芳的統(tǒng)治之下,但孫傳芳迫于形勢,也迫于孫中山的巨大威望,心中雖是不滿,卻也不敢明令禁唱此歌。

后來明月歌舞團出國到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雅加達等地巡演,每次演出,幕布拉開的第一首曲目也是《總理紀念歌》,廣大僑胞深受感動,甚至英國貴族也為之動容,肅然起立,行注目禮。當時沒有國歌,父親為了表達自己與全團演職員工以及南洋旅外僑胞的愛國心情,將《總理紀念歌》作為代國歌,按照國歌莊嚴隆重和至高無上的方式演奏,收到了很震撼的效果。

我的七叔黎錦光那時在黃埔軍校上學,在軍校的早操晨會上聽到這首由二哥創(chuàng)作的《總理紀念歌》,不禁熱淚盈眶。七叔在結束短暫的軍隊生涯后,循著他二哥的歌聲來到上海,開始了和父親并肩戰(zhàn)斗的日子。

這首歌直到今天還在傳唱,但在臺灣,它改了名字,叫《國父紀念歌》,詞作者也變了,由黎錦暉變成了戴傳賢(季陶)。

南京政府建立后,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總理紀念歌》也就成了《國父紀念歌》。但查遍戴的著作,未見有其創(chuàng)作《總理紀念歌》的記載。據(jù)學者考證,臺灣蔣氏父子統(tǒng)治時期,對留在大陸的作家作品都不予具名,蔣介石開展“新生活運動”時還封殺過父親的作品,可見他對父親是沒有好感的,《總理紀念歌》當然更不愿讓父親署名了。于是,國民黨就想起來在黨內擁有崇高威望的戴季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黨的理論家,曾任孫中山秘書。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等。戴和蔣介石的關系很深,早在1905年,在日本留學的戴季陶認識了蔣介石,長時間受到蔣介石的賞識和重用。戴身份顯赫,且具文名,國民黨在他死后二十多年硬把詞作者的身份安在了他身上,《國父紀念歌》也就成了戴的作品。

我們對照《國父紀念歌》與《總理紀念歌》,150個字的歌詞只有3個同義詞有改變,這無可辯駁地說明,《國父紀念歌》就是父親所作的《總理紀念歌》。為還歷史以真相,也為父親正名,我們已正式向臺灣“法院”提起上訴,并向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遞送了要求調查國民黨侵犯父親知識產權的訴訟通知。現(xiàn)在,案件正在審理之中。我們相信,要不了多久,歷史會還原它本來的面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