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給我的不只是舞蹈,
而是認真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的學習,
也讓我對所有的感覺更深刻。
從1995年到2006年,我大部分的跳舞時光都在葛蘭姆舞團度過,雖然曾經(jīng)幾度進出,但“Fang-Yi Sheu”這個名字與葛蘭姆舞團越來越牽系在一起了。
我1995年2月進入葛蘭姆舞團后,同年7月即由實習舞者升為新舞者,1996年升為群舞者;1997年晉級為獨舞者;1999年成為首席舞者。許多舞者可能必須耗費十年時間才能走完的歷程,我很幸運地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完成了。逐漸地,越來越多的媒體為我冠上了“明星”的稱號。
但是,在這些表面的順遂和光環(huán)背后,我修習了一門頂重要的功課:自己教自己。
自己找答案
剛進舞團時,我的注意力集中在照顧自己的舞作學習,幾乎沒有余力觀察環(huán)境或別人;在我心目中,這些世界知名的大舞團應該都是很完美的,我一定要管好自己,不能出錯,不能連累別人。一段時間后,我開始觀察別人排練,在技巧和表演方面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當時我心想,“連我都看到的問題,為什么大家看不到?還是看到了沒說?”也許他們覺得沒有關系,這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但我認為,在教室若排練粗糙,上了臺絕對不可能有質感可言。于是我警覺到,相同的狀況可能也發(fā)生在我身上,必須照顧自己更多、觀察自己更多、自覺性要更強。
瑪莎·葛蘭姆所編的舞作,許多都取材自希臘神話或美國民俗故事,交織著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究,每接到一個角色,對我都是一次跨越文化和心理藩籬的挑戰(zhàn)。有一回我為了一出極為抽象又充滿內心戲的作品“赫洛蒂雅德”(Herodiade)頭疼不已,向藝術總監(jiān)求助:“這種呈現(xiàn)手法背后真正的意義是什么?”她給我的答復是:“芳宜,我覺得你很聰明,一定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藝術總監(jiān)或許是想留給我自由探索的空間,所以沒有直接給答案,但當時我有點錯愕,好像一扇門“砰”的一聲在我眼前關上,是一種回絕。之后,我告訴自己:“從今而后,我必須找方法學,自己教自己,自己跟自己學,求人不如求己,非自立自強不可!”有書可以翻嗎?有錄像帶可以看嗎?也許這些作品不過就是人類共同的本性而已?神話故事描述的人生幽暗面與人性弱點,也許都可以從自己心底去找答案?
就像今天教授給了我一個論文題目,沒有人教我,沒有課本可依循,我要自己上天入地去找線索、找答案,這是我自己的功課。我進入了這個水域,不知會摸到蛤仔還是貝殼里的珍珠,只能先把腳放進去,才能學習游泳。
加上這段時間我大多是獨自在紐約生活,也養(yǎng)成了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習慣,無論白晝黑夜都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