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專業(yè)態(tài)度”
當年我跟著羅斯老師學習葛蘭姆技巧,很難想象自己日后也會成為葛蘭姆舞團的一員。而老師教給我的,不只是舞蹈技巧;他在人格教育上對我的影響,不下于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
羅斯老師高度的自重自律。他每次上課都穿上標準利落的緊身衣,讓我們清楚看到身體的示范。他從來不缺席,即使生病還是來上課,甚至越教越起勁;我在他身上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生病的權利,學生可以生病,老師不可以,“態(tài)度”更不可以生病。老師如果跟我們說好七點開始排練,就絕對不會遲到;說好九點結束,也絕對不會拖延。他讓我們知道,他說到做到,也要我們說到做到。
對于我們這群二十歲上下的舞蹈系學生,羅斯老師幾乎是用職業(yè)舞團的標準來嚴格訓練。
譬如,如果我們吱喳吱喳地走進教室,他就會生氣,準備上課了,怎么還可以吵鬧?心不定要如何上課?接下來他可能就會用一堂速度很快的課來教訓我們,讓我們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每次排練,老師絕對有備而來,事先把錄像帶都看過、把拍子都算好。排到一半時,他可能會火冒三丈地罵人,嚴厲地指責某件事,例如態(tài)度不良或不夠專注等等,那通常就是我們學最多的時候。他會讓各組輪流上臺去跳,但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輪到自己,所以不能閑聊,不能懶坐在地板上等,必須隨時站著準備好,隨時待命,整個人必須完全專注在教室里面。
老師重復提醒的事情,我們若還是一再出錯,他會非常非常生氣,覺得我們在浪費他的時間,浪費自己的生命;所以相同的問題若被糾正到第三遍時,我們都會非常害怕。我也就開始給自己畫界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到后來習慣成自然,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不再覺得困難了。這道理其實也適用于舞蹈之外,我們都在與時間賽跑,若一再犯相同錯誤,的確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為了避免重復犯錯,我練就了“倒帶”思考的習慣,每晚躺在床上把老師當天教的在腦袋里從頭到尾復習一遍,甚至可以感覺到身體哪個部位在動;隔天早上到學校再練一遍。我發(fā)現(xiàn)這習慣對我?guī)椭艽螅粋€舞者不單單是動手動腳跳舞,還要能思考;有時停下來思考一下,接下來會走得更順暢。
后來我到了紐約,進了葛蘭姆舞團,最常利用搭地鐵的時間倒帶,回想當天的演出、排練指導給的意見、哪里還需要改進。這種習慣也延伸到其他方面,我每晚會回想當天發(fā)生的大小事情,例如,藝術總監(jiān)如何帶領舞者排練進入角色、如何詮釋作品;一樣的形容詞是否還有其他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