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感動,既然是評選,就免不了有分歧?!陡袆又袊氛麄€評選過程到處是主觀意見,每個意見都是推薦人用良心做出的選擇。
梁建增常說: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人物的選擇和確定,是決定每年《感動中國》是否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每年十月,國慶假期一結束,《感動中國》節(jié)目組就開始行動了。30秒的啟動宣傳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后,節(jié)目組就進入了臨戰(zhàn)狀態(tài)。沒有新聞發(fā)布,沒有酒會,沒有任何儀式。
這時候,離年底還有三個月。但是一年大部分時間已經過去,節(jié)目組可以著手對這一年人物的梳理。
信息從各個方向匯集過來。
節(jié)目組在辦公室中間有一張大桌子,來自各個方面的候選人物資料被分門別類,放置在桌子的不同部分。開始只有薄薄的幾頁紙,然后越來越多,需要分類,分成幾類,布滿這張會議桌的四周。若某一類聚集了太多,則需要做目錄和標簽,以便隨時可以拿到某個人物的材料。
這些候選人,有的是合作網絡提供,有的是自己寄來信件或發(fā)來電子郵件,有的是不同節(jié)目組提供,有的是一些推選委員發(fā)來的資料,也有一些是報紙的報道,還有的是蓋著大紅印章的文件。
辦公室的電話也會常常響起,打電話來的往往是滿懷感恩之心來自偏遠地區(qū)的普通人,通常他們會推薦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有一些是孩子,他們推薦自己的父母。盡管很多時候他們說不清所薦之人為什么能感動全中國,但是他們的聲音是真誠的,有時候甚至聲淚俱下。
每年都會有一些新聞系的大學生自告奮勇,擔任志愿者,為候選人資料分門別類,作出目錄的摘要。他們常常就是熱線電話的接聽人,也是優(yōu)秀的傾聽者。
朱波告誡每個志愿者說:“如果你接聽了電話,就一定要耐心聽完,不管對方推薦的人是不是達到了《感動中國》的標準,一定要記下名字和聯(lián)絡方式?!?/p>
曾有一個北京大學的學生因為沒有耐心聽完電話,受到批評。朱波的理由很簡單:“不管什么評選,一定不會是絕對公平的。打電話來,通常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或者不熟悉網絡,沒有更好的方式和節(jié)目組溝通,他們沒有話語權,不能為自己所推薦的人造勢?,F在他們花長途電話的費用,把自己的愿望向一群遙遠的陌生人傾訴,首先,他們一定是真誠的,其次,這是對一個節(jié)目的信任。我們尊重對方,就是對自己這個品牌的尊重?!?/p>
每年這個桌子上,會搜集到超過500個人物的資料,但其中絕大部分只是放在那兒。經過幾次會議之后,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物被篩選出來,作為候選人在互聯(lián)網上公布,接受網絡投票。
但這不意味著獲獎者一定從候選人中產生。關于這一條,也曾有過爭論。2005年,曾經有個執(zhí)拗的律師來函質疑節(jié)目評選的合法性:如果一個人物沒有主動參加評選,你怎樣讓他當選,你如何保證頒獎不會干擾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或者利益?
這僅僅是法律上的一個提問。節(jié)目組討論了這個話題,但沒有太認真。因為不是所有的利益或者權益都是要經過法律來確認的。我們需要確定某個人的精神價值,如果這個人不認可,那么他可以拒絕領獎或者否定這個獎項的價值。如果我們所傳播的信息完全真實,那么,這次入選或者頒獎就沒有侵犯他人的權益。最重要的是,按照中國人的為人原則,真正能夠當選的人,可能根本沒有誰會主動來爭取這個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