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個尋找好人的節(jié)目(2)

感動的力量 作者:劉凱


朱波進入新聞評論部工作已經有六年之久,最早以策劃人的身份進入《新聞調查》,后來擔任《東方時空》工作室主編,他當然了解梁建增有這個念頭不是最近一兩個月的事,已經有幾年了吧。但是做媒體的人都知道,中國和別的國家不一樣,媒體擔當著比人們想象的多得多的責任。如何評論一個人物不難,難的是你讓這個人物走上熒屏,本身就會被解讀為一種評價,而這種解讀的后果是不可評估的。對這件事,梁建增非常慎重,電視臺所有的高層管理者也非常慎重。

但現(xiàn)在,時機似乎來了。中央電視臺經濟中心的《年度經濟人物》在2001年推出,今年是第二年,體育中心的《年度體育人物》2002年正在籌備?!赌甓刃侣勅宋铩匪坪跻呀浐糁?,關鍵是用什么樣的風格和標準推出。

朱波在同事的眼里一向以輕松幽默風格出現(xiàn),大事小事都愛開玩笑。但梁建增一向以嚴謹著稱。這次任務分派,聽起來是輕松的,卻讓朱波無法輕松。

“中國年度新聞人物”,朱波最先想到的是要有一定影響,這個人物寂寂無名當然不行,娛樂圈的明星倒是大把,但他們僅僅是水面上的泡沫,新聞人物要的是能在河水下影響水流方向的基石。新聞人物需要重大新聞事件中的人,那些影響國民生活和這個社會前途方向的人。

朱波安下心來,花三天時間學習了國際著名媒體的年度人物評選,梳理了2002年初以來的重要新聞。

同事多年,朱波當然熟知領導的打法,但“中國年度新聞人物”是重量級的炮彈,況且梁建增在電話中是那么不同尋常的輕松口吻,朱波覺得更要慎重,決定先開上兩槍聽聽反應。

2002年秋,媒體報道最熱的人物,一個是剛剛被扳下馬的“五毒書記”張二江,一個是即將履新的新一代國家領導人集體。

朱波整理了這兩方面的材料,向梁建增匯報。梁建增沉吟了一下,這兩個備選項他當然知道,也早有預料。

如果張二江要算“年度新聞人物”的話,對中國觀眾的接受習慣來說可能不合適,老百姓接受的就是正面人物,負面人物怎么能在年終時走上熒屏呢?這是一個困難。第二個困難,如果選這個年度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那新一代國家領導人肯定是對一個國家影響最大的,可是媒體該如何評點他們呢?再者,“年度新聞人物”是電視的形式,是要有儀式的,把負面人物和正面人物排在一起,該舉行什么儀式?如何頒獎?按照評論部傳統(tǒng),還是把各路人馬召集起來,發(fā)動集體智慧吧。

2002年秋,北京西長安街羊坊店115號院會議室里,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各路神仙”濟濟一堂。會議主持人陳虻,是當時的新聞評論部副主任,參加會議的有十幾個欄目制片人,還包括主持人白巖松。

討論圍繞一個話題展開:2002年,中央電視臺準備推出中國的“年度新聞人物”,這個項目該怎么開展?要求大家想一個主題,得有年度影響力,人物還得是正面的。

那個下午,小會議室里煙霧繚繞,討論來討論去,就是什么影響中國、改變中國、震撼中國,討論了很久,列了十幾個這樣的名字,各種建議被提出,又被否定,討論幾乎陷入了僵局。按照慣例,這樣的僵局要陷入幾次才有好點子產生,但是這次沒有。

一直在聽大家爭論的陳虻忽然發(fā)言,他提出一個點子:找好人,評選讓人感動的年度新聞人物。

感動?感動中國?大家都被這四個字震住了。瞬間的沉默后,氣氛迅速活躍起來,也有人反對,認為既然是新聞人物就不能太主觀,但“感動”兩個字是全面徹底的主觀,不宜用來評選新聞人物。討論繼續(xù)下去,這種冷靜的“新聞觀”漸漸被一種“人文觀”淹沒,大家開始一致覺得,“感動中國”是相對來說最符合大家最初設想的。就這樣,定下了“感動中國”。

一次會議就有了結果,這當然是喜人的成績。朱波被確定為《感動中國》制片人,但是除了這四個字和被大家激起來的空前高漲的熱情,朱波手頭還兩手空空,他可以鋪開自己的棋盤,但是棋盤上還沒有棋子。

晚會需要一個小組來承擔,需要播出窗口,需要內容,需要一個讓觀眾了解和認知的過程。一大堆的工作,當然不能全部由制片人來承擔。承擔所有工作的制片人不是好制片人,這是朱波一貫的理念。他現(xiàn)在找到了方向,剩下的是要找到那些和他一起來分擔工作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