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行,是一首詩(3)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作者:余光中 白先勇 林清玄


假日、假期、旅行的概念二百五十年前發(fā)明于歐洲,隨著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勞動階級的平權運動,這幾個字眼填滿了歐洲人今日主要的生活想象。旅行的世界所以迷人,因為它是真的,你身陷其境;它又不是真的,不屬于現(xiàn)實世界,你的處境隨時回過頭來,占滿了主要生活。在旅行的世界里,滿足永遠只有咫尺之遙,渴望一直沾染著失望;那是一個濃縮的幻影,像一首詩,更像一部電影。你闖入導演拍好的膠卷中,無意中參與了一段戲,戲到了入分上頭,你卻被迫退出。每一個旅行者都有類似的經驗,你到了一個陌生地點,愛上了它的夕陽,道別時依依不舍,只能再看它最后一眼。日后在你的心目中,它只化為一種想象與期待。

閱讀旅行史與人類經濟史的交叉發(fā)展,十分有趣。十八世紀的旅游只局限于歐洲精英階級,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鐵路、汽車的發(fā)明把勞工帶進了休閑市場。到了二十世紀晚期,最不常度假的反而是發(fā)明旅游的貴族們。貪得無厭的大老板們,活在無限欲望的生產時代,權力的饑渴與瞠目結舌的財富追尋連手起來,剝奪了當代貴族的休旅人權。他們沒得片刻休息,只能把旅行還給十八世紀時完全看不上眼的非精英階級。

福樓拜若活到今日,望知當今富豪階級們喪失了旅行的自由,必會“放個大屁,響徹全魯昂”(福樓拜語)。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家的心里,旅行等同快樂。福樓拜二十五歲那一年,父親死了,他繼承了大筆遺產,開始實現(xiàn)埃及之旅,當他找到同伴德坎普時,脫口說了一句話:“把魯昂留給那群勞碌命的中產階級,他們已活得像附近溺死的牛?!?/p>

總之,人不快樂的原因就是把自己關在一個跑不掉的地方。全世界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定律與固執(zhí),拒絕改變。我們長期生活其中,連想象式的逃脫都做不到,那我們只是一個關在大型監(jiān)牢里的囚犯?;蛟S我們注定在某一個可怕的城市中生活,但不表示我們命定絕望,總有一些可能性,總有。

大雨仍下個不停。下個月,我準備給自己一趟遠途的旅行。在臺北的雨中,我看到了托斯卡尼清晨的曙光。六點左右,一道灰灰的云,然后紫云又穿過這道灰云;接著微紅的日光正式登場,灰色的天空出現(xiàn)了一道黃銅般的光線;等這一切都消逝時,托斯卡尼的早晨,已然登場。

我要去旅行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