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晚晴第一中興名臣”的李鴻章,在他彌留之際,曾有人問:“當今政壇,有誰可以繼承你的大業(yè)?”
李鴻章目光閃動,沉思良久之后,才沉重地吐出一句話:“環(huán)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之右者。”
袁世凱,一個縱橫晚清和民國的亂世梟雄,幾乎每一個載入史冊的大事件里,都有他的身影介入其中。他是一個真正撼動了中國歷史的人物,也曾一度是駕駛中國這艘滄桑巨艦駛向近代化的當頭舵手,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一步走錯,便留下千古罵名。今日,讓我們穿過刀筆吏為歷史設置的層層迷障,去揭開這個“竊國大盜”的真實面容……
1884年,舊歷甲申年,朝鮮。
時下剛剛入夜,表面岑寂的都城剛剛經(jīng)歷了一番驚天動亂。駐扎在此的清軍大營此刻正嚴陣以待,總督營帳里,正在進行著一場緊急的會議。
“十萬火急!當下朝鮮皇宮正發(fā)生政變,朝鮮國王和閔妃被叛軍劫持,大批日本軍隊已經(jīng)進駐皇宮,朝鮮危急!送信者隔日才可到京,沒有圣令,我們到底是出兵還是靜候?諸位快些拿出主意來?。?rdquo;
講話的人是清軍駐扎朝鮮的臨時統(tǒng)帥吳兆有,他額上已經(jīng)布滿豆大的汗珠。沒想到,自己剛剛接替了原統(tǒng)帥吳長慶的位子,就迎頭撞上一個如此重大的變故。驚慌失措的他看著帳下眉頭緊鎖的將領,顯得更加焦急萬分。
“現(xiàn)在。”一個將領站起來說,“事發(fā)緊急,朝廷尚不知此事,我們上無圣令,下無強兵。貿(mào)然行動,恐怕不妥。還是靜觀其變,靜候朝廷的命令吧!”
“一派胡言!”突然,一個年輕的將領拍案而起。這人如矮腳虎一般,五短身材,其貌不揚,唯有炯炯的目光如烈火般灼人,一撇銳利的八字胡因動怒而微微震顫。
“如今日本兵都打進皇宮了,國王被劫,下一步就是改換門庭!我們怎能將朝鮮拱手讓給日本?”他頓了一頓,熾烈的目光掃過群將,“若眼睜睜地看著日本奪走了朝鮮,大清國威何在?既然如此,朝廷派你們來做甚?我們駐兵在此做甚?若還不及時出兵,貽誤了戰(zhàn)機,丟了朝鮮,恐怕你們的項上人頭都將難保!”
一語言罷,滿堂鴉雀無聲。吳兆有顫巍巍地扶了扶頭上的頂戴花翎,仿佛在掂量著它有多重、自己的頭有多重。
“時不我待,失不再來!”年輕將領向前邁出一步,瞪視著自己的最高統(tǒng)帥,斬釘截鐵地說:“必須火速出兵,與日本決戰(zhàn),救出國王,方可力挽狂瀾,救朝鮮也是救你我于旦夕之間?。?rdquo;
吳兆有聽罷此言,用手抹了一下額頭的汗珠,回望了一眼對方堅毅的目光,才當機立斷地拍板:“出兵!”
這位果敢雄邁的年輕將領,正是年僅25歲、時任“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的袁世凱!
當夜,袁世凱帶領營地里的全部清軍,以及數(shù)千名由清營訓練出來的朝鮮軍,向著已被日軍占領的朝鮮皇宮疾馳而去。
兵臨城下,日軍的槍林彈雨從城墻上傾瀉而下,清軍頃刻就籠罩在火海之中。當頭的袁世凱竟毫不畏懼,一馬當先,他拔出戰(zhàn)刀,號令三軍:“攻城!”
訓練有素的清軍得到號令,立即奮勇爭先地架梯攻城。城下槍炮齊鳴,一座宮城似乎要從平地轟起,數(shù)聲驚天動地的炮聲之后,宮城的大門已被轟開。袁世凱策馬狂奔,如同群龍之首,帶領殺聲震天的軍隊擁入宮城。日軍依然頑強抵抗,可面對如同虎狼一般所向披靡的袁世凱部,瞬時就喪命于袁軍的槍火之下。袁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席卷朝鮮皇宮,剛剛還自詡固若金湯的防線,頃刻如同潰堤一般,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日軍見大勢已去,便挾持國王從宮城后門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