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忠臣注定不得休閑。就像周恩來雖多次遭毛澤東的批評,寫檢討,甚至被迫準備辭職,但救火的時候還是要用他。范仲淹也是這樣,自1036年被貶外地4年后,西北戰(zhàn)事吃緊,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線指揮抗戰(zhàn)。1043年宋夏議和,戰(zhàn)事稍緩,國內(nèi)矛盾又尖銳起來。賦稅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動四起,仁宗束手無策。慶歷三年(1043年)四月仁宗又將他調(diào)回京城任為副相,又免了呂夷簡的官,請范主持改革,史稱“慶歷新政”。這是他第四次進京為官了。
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前面說過,范仲淹第三次被貶就是因為上了一個“百官圖”,揭露吏治的腐敗。七年過去了,他連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敗不但沒有解決,反愈演愈烈。他立即上書《條陳十事》。
他說,第一條,先要明確罷免升遷。現(xiàn)在無論功過,不問好壞,文官三年一升,武將五年一提,人人都在混日子。假如同僚中有一個憂國憂民,“思興利去害而有為”的,“眾皆指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隨而擠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祿,安然而莫有為也。雖愚暗鄙猥,人莫齒之,而三年一遷,坐至卿、監(jiān)、丞、郎者,歷歷皆是。誰肯為陛下興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綱紀之壞哉?利而不興則國虛,病而不救則民怨,弊而不去則小人得志,壞而不葺則王者失政”。你看“國虛”、“民怨”、“小人得志”、“王者失政”,現(xiàn)在我們讀這篇《條陳》仍能感受到范仲淹那種深深的憂國憂民之心和急切的除弊救政之志。
他條陳的第二條是抑制大官子弟世襲為官。就是說不能靠出身好當官?,F(xiàn)在朝中的大官每年都可自薦子弟當官,“每歲奏薦,積成冗官”,甚至有“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大官子弟“充塞銓曹(官署),與孤寒爭路”。范仲淹是“孤寒”出身,深深痛恨這種排斥人才的門閥觀念和世襲制度。
他條陳的第三條是貢舉選人,第四條是選好的地方官,“一方舒慘,百姓休戚,實系其人”。第五條是公田養(yǎng)廉。十條倒有五條有關吏治。后面還有厚農(nóng)桑、修武備、減徭役等。我們聽著這些連珠炮似的言詞和條分縷析般的陳述,仿佛看到了一個痛心疾首、淚流滿面的臣子,上憂其君,下憂其民,恨不得國家一夜之間扭轉(zhuǎn)乾坤,來一個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毛澤東認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來是政權的核心問題。治國先治吏,歷來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為重點。不管是憂君、憂國、憂民,最后總要落實在“憂政”上,即誰來施政,怎樣施政。
“慶歷新政”之初,仁宗皇帝對范仲淹還是很信任的,改革的決心也很大。仁宗甚至讓他搬到自己的殿旁辦公。范仲淹派許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員的政績,調(diào)查材料一到,他就從官名冊上勾掉一批贓官。仁宗即刻批準。這是一段君臣難得的合作蜜月。有人勸道:“你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說:“一家人哭總比一州縣的百姓哭好吧?!倍潭處讉€月,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新。貪官收斂,行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新政首先對腐敗的干部制度開刀,先得罪朝中的既得利益者,必然會有強大的阻力。他的朋友歐陽修就最擔心這一點,專門向仁宗上書,希望能放心用范仲淹,并能保護他,不要聽信讒言。“凡小人怨怒,仲淹當自以身當,浮議奸讒,陛下亦須力拒?!钡腔实墼谛∪酥购图娂嫷母∽h面前漸漸開始動搖了。他一次又一次地無法“自以身當”,終于在朝中難以立足。慶歷四年(1044年),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謀逆大案,將改革派一網(wǎng)囊括進去。這回還是利用了仁宗疑心重、怕臣子結黨的弱點,把改革派打成“朋黨”。慶歷五年(1045年)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已徹底失敗,范仲淹被調(diào)出京到邠州(今陜西彬縣)任職,這是他第四次被貶出京了。這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中央工作。
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風寒,要求調(diào)鄧州(今河南南陽),這年他已58歲。生命已進入最后6年的倒計時。他自27歲中進士為官,四處奔波,四起四落,已31年。自慶歷改革失敗后,他已沒有重回中央的打算?,F(xiàn)在他可以靜靜地回顧一生的閱歷,思考為官為人的哲理。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從岳陽送來一信,并一圖,畫得新落成的岳陽樓,希望他能為之寫一篇記。這滕子京與他是同年進士,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線共過事,是慶歷新政的積極推行者。滕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為,總想干一番事,卻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虧得范力保,雖沒有下獄卻被貶岳陽,但仍懷憂國之心,才兩年就政績顯著,又重修名樓。范仲淹看罷信,將圖掛在堂前,只見一樓高聳,萬頃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風沙,東海的波濤,朝中的爭斗,饑民的眼淚,金戈鐵馬,閣中書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詔親見,忽而揮袖逐他出京,還有妻子牽衣滴淚的阻勸,長子隨他在西北前線的沖殺……一起浮到眼前。他心中萬分激動,喊一聲:“研墨!”挑燈對圖,凝神靜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陽樓記》就如珠落玉盤,風舒岫云,標新立異,墨透紙背。他把自己奮斗一生的做人標準和政治理想提煉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啟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爐,用純青的火候為我們鑄煉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銅鏡。文章說是寫岳陽樓,實在是寫他自己的一生?,F(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范仲淹怎樣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