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如毛澤東去騎馬(3)

洗塵 作者:梁衡


毛打馬下山,一路無言。他想起了一個人,就是黃炎培的兒子黃萬里,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當年三門峽工程上馬上下叫好,只有一人堅決反對,這就是黃萬里。1955年4月周恩來主持70多人的專家論證會,會開了7天,他一人舌戰(zhàn)群儒大呼:不是怎么建,而是三門峽根本就不宜建壩!下游水清,上游必災啊。果然,大壩建成第二年,上游受災農田就達80萬畝。黃的意見沒人聽,他就寫了一首小詞,內有“春寒料峭,雨聲凄切,靜悄悄,微言絕”句。1957年6月19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登出了這首詞,黃一夜之間就成了大右派。毛澤東記起自己說過的一句話:“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中”。不覺長嘆了一口氣。

我猜想毛這次重到西北,親見水土流失,一定會讓他重新考慮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大計。新中國成立后毛大多走江南,再沒有到過黃河以西。但他閱讀了大量史書,無時不在做著西行考察的準備。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向他匯報引黃濟晉的雄心壯志,他說:“你這算什么雄心壯志,你們查一下《漢書》,那時就有人建議從包頭引黃河過北京東注入海。當時水大,漢武帝還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現在水都干了,我們愧對晉民啊?!鄙鲜兰o80年代,趙紫陽任總理時到山西視察,山西領導又重提引黃之事,當時我以記者身份在場,聽到趙又轉述毛的這番話。大約1958年成都會議毛、陶對話時,趙亦在場。多年來,我們愧對的豈止是晉民,陜、甘、寧之民也都很愧對啊。這塊中國西北角的紅色根據地,當年曾支撐了中共領導的全民抗戰(zhàn),支持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但是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就再也擺不脫黃風、黃沙、黃水的蹂躪。晉陜之間的這一段黃河,毛澤東曾經兩次東渡。第一次是1936年由綏德過河東征抗日,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第二次是由吳堡過河到臨縣,向西柏坡進發(fā),定都北京。當時因木船太小,跟他多年的那匹老白馬只好留在河西。他登上東岸,回望滔滔黃水,激動地講了那名言:“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睋淖o士長回憶,毛進城后至少9次談起黃河,他說:“這條河與我共過患難”,“每次看黃河回來心里就不好受”,“我們欠了黃河的情”,“我是個到了黃河也不死心的人”。

這次毛重訪舊地,我猜想米脂縣楊家溝是一定要去的。1947年11月22日到1948年3月21日他一直住在這里,這是他轉戰(zhàn)陜北期間住得最長的一個村子,并在這里召開了有里程碑意義的準備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十二月會議”。但現在這里還是溝深路窄,僅容一馬,道路泥濘,一如20年前。農民的住房,還沒有一間能趕上過去村里地主的老房子。而當年毛的指揮部,整個黨中央機關就借住在楊家溝一家馬姓地主的宅院里,他就是在這里勝利指揮了全國的戰(zhàn)略大轉折啊。我去看過,這處院子就是現在也十分完好,村里仍無其他民房能出其右。這次毛重回楊家溝還住在當年他的那組三孔相連的窯洞里,心中感慨良多。當年撤出延安,被胡宗南追得行無定所,但借得窯洞一孔,彈指一揮,就橫掃蔣家百萬兵。現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權,卻還不能一掃窮和困,給民飽與暖。可憐20年前邊區(qū)月仍照今時放羊人。發(fā)展遲緩的原因到底何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