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
故事里織女的潛在意識覺醒之時,與之合乎詩意的對應,人間一位少年剛剛同兄嫂分了家。
千百年來,傳說者將這次分家的原因歸咎于嫂子的品德:她容不下小叔子,迫不及待地將其趕走自立門戶(這種作風只適合西方人的觀念,不合華夏國情)。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它只服從于傳說者的情感動機。事實上牛郎的嫂子是一位既談不上賢惠、也絕算不上惡毒的普通女性。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古代人民的生活都是貧困潦倒的,這一點似乎不分東方西方。牛郎一家當然也不例外,甚至更慘。窮到有沒有名字都無所謂,所以只叫作“牛郎”。保爾·策蘭用“在那里你才以你自己的名義走路”的句子,說明了存在與命名之間的關系——喏,你全部進入的名字才是你的。牛郎即是全部進入了“牛郎”這個名字里的少年,他用自己的全部存在獲得了傳說的命名。少年牛郎其貌不揚,是孱弱與健碩混合在一起的別扭形象(孱弱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健碩是因為青春年少的結果)??梢栽O想,這副模樣不會給人好感。當然,模樣不好不會鬧到分家的地步,分家的真實原因是哥哥和嫂嫂正當壯年,三個一般年輕的身體成了彼此的障礙——“二八精成”的牛郎熱衷于偷窺兄嫂的房事。嫂子總能在激情四溢的黑暗中看到兩朵閃爍的火花,就很敗興,常常粗魯地把丈夫掀下床去。
某一天,嫂子不期然間在田頭目擊了這樣的一幕:小叔子牛郎裸著下身,趴伏在自家那頭行將就木的枯牛身上,猛烈地抽搐。為了更有情調,牛頭上還蒙一塊花布。由此,嫂子嗅出小叔子的狀態(tài)已經散發(fā)著危險的味道,只有敬而遠之(西方人可能會有另外的立場)。這就是貧困造成的諸多麻煩之一。因為除了身體、器官、青春和葳蕤的欲望之外,窮人一無所有。
牛郎的嫂子并不缺少一個普通勞動女性所應具備的平均善良,牛郎分到了那頭牛。牛是家里最值錢的東西,而且,嫂子明白牛對牛郎的特殊價值。牛郎無話可說,只有走人。
牛精
牛在故事里的價值一點不亞于它的主人。這頭牛軀體龐大但枯瘦如柴,絕對活過了一頭牛應該活的歲數(不如此,不足以解釋它的特異)。人活過同類壽命太多即可稱為人瑞,顯然稱一頭高齡老牛為“牛瑞”不太恰當,權且稱其為“牛精”吧。人瑞一般會被供奉起來。但這頭牛精卻還要耕田,盡管它已經老到舉步維艱的地步了。傳說中這頭牛精獻計給牛郎是為了報答牛郎的關愛,事實上還有一個被有意忽略的原因。這頭牛精是一頭公牛。只有身為公牛的牛精清楚主人最需要什么。我們從故事的發(fā)展可以看到,這頭牛精的手段絕對不會只限于指導牛郎搞到一位仙女,它之所以不去指導主人如何發(fā)財、升官,分明是希望給予主人報答的同時,也最終一勞永逸地解放自己。于是有一天牛郎赤裸著趴上牛背時,突然聽到一個垂頭喪氣的聲音說:“不要再搞了,你可以去河邊,那里將有仙女洗澡,你抱走她們的衣裙就會得到一個比我細嫩得多的身子?!闭幵诩痹曛械呐@僧斎粫蟪砸惑@,直挺挺地從牛背上翻下來,四處尋找聲音的來源。牛精無可奈何,只有將話重復了一遍,只是腔調里有了悲音。
我們知道,一般成“瑞”、成“精”者,隨著壽命的增長,道德品質也會隨之增長到某種高度,品格高尚的牛精意識到自己為了一己之私而有誨淫誨盜之嫌,不禁嗚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