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置政敵于死地 (2)

秦始皇的霸主戰(zhàn)略 作者:東雄


在呂不韋離開咸陽、出居河南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陸續(xù)傳來了令他驚恐不安的消息:呂不韋門下的眾多食客奔走游說,活動頻繁;呂不韋本人呢,興致勃勃地拜訪當地名流,眉飛色舞地與眾賓客縱談天下大局,似乎并不是一個“閉門思過”的有罪之身,儼然成為一個雄踞一方的領主。

河南又地處中原,四通八達,往來便利,假如有一天呂不韋突然從領地上消失,又突然意氣風發(fā)地在某國政治舞臺上出現,豈不是會使秦國機密盡失,顏面無存,所有東征計劃均須重新制定,統(tǒng)一大業(yè)又要大費周折嗎?秦王政后悔自己一念之差,放虎歸山,使呂氏集團再度囂張,對秦國構成嚴重威脅。他斷然決定徹底鏟除這一危害秦國的禍根。

于是,秦王政這才派人快馬加鞭,給呂不韋送了一封信:君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蜀!

這封信無疑是一個宣言,宣告了呂不韋政治生涯的終結。呂不韋絕望了,他想到自己侍奉先王功勛卓著;自己手把手地教秦王政讀書認字,自己殫精竭慮,主持國政。這是呂不韋一生引以為自豪的歷史,也是天下群雄敬佩呂不韋的主要原因。

現在秦王政竟用一道詔書就將這兩項驚天動地的功績輕而易舉地抹殺掉了,還板起面孔訓斥他無功而拜爵,無親而顯貴,言外之意是說他死有余辜,遷往蜀地已是君恩浩蕩。

這道詔書是一道催命符,宣告了呂不韋人生旅途的終點。蜀地荒蠻偏僻,蜀道艱難兇險,呂不韋已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重兵押送下踏上漫漫路途,即使不死也要活活扒脫兩層皮。這道詔書的毒辣之處,就是將呂不韋送到道路險阻、音信隔絕的荒涼之地,任其自生自滅,徹底斷絕呂不韋東山再起的幻想,完全根除山東六國招納呂不韋的念頭。這道詔書的陰險之處,在于秦王政表面上寬大為懷,沒有對呂不韋下殺手,而實質上卻暗藏鋒芒,以流徙為名將呂不韋送入墳墓。

呂不韋徹底崩潰了,他再也無顏活在這個世上。

在一個凄風苦雨的漫漫長夜里,呂不韋舉起那個斟滿鴆酒的銅杯,一飲而盡。

在打擊呂氏集團的過程中,秦王政并未能抓住呂不韋謀反的真實證據,因此無法將呂不韋以謀反之罪論處。但呂氏畢竟權力很大,黨羽眾多,秦王政不得不除掉他,這樣才能消除秦國割據分裂的隱患,這是他剪除呂氏集團的真正目的。

但秦王政在處理呂氏集團時,避開了這個重大問題,而以一案“事連相國呂不韋”的原因將呂不韋免職,可見秦王是在避實就虛,避重就輕,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穩(wěn)住呂不韋在朝廷中的親信,使他們不至于集體反抗,而這對維護朝廷的穩(wěn)定有著重要意義。

因此,在處理呂不韋時,秦王政相當客氣,他先將呂不韋貶到河南封邑,徹底斬斷“仲父”與太后的聯系,后來,因為“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紛紛跑到河南去“請文信侯(呂不韋)”,引起秦王的猜疑,因“恐其為變”,遂下令呂不韋遷徙蜀地。呂不韋接到這一命令后,自感前途無望,為了尊嚴,他只好飲鴆自殺。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秦王政在處理政敵時所運用的高明的手腕。

閱讀啟示

人要有自知之明,該收手時就收手,這是處世法則。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呂不韋有自知之明,老老實實地待在他的封地,也許就不會那么早結束生命。他已成為秦王政的政敵,卻不知收斂,其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