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獎通常被授予那些獨自推動和平或正義進程的個人。1976年的和平獎是一個例外,它被授予了愛爾蘭兩位和平活動家梅里德·科里根和貝蒂·威廉斯。
導致貝蒂·威廉斯和梅里德·科里根獲獎的是一個悲劇。1976年,一名英國士兵開槍擊中了一名有嫌疑的愛爾蘭共和軍(IRA)司機;車子失去控制,撞死了3個孩子,他們是梅里德·科里根的侄女和侄子。貝蒂·威廉斯目擊了整件事。3個孩子的母親安妮·馬奎爾在1980年自殺。貝蒂·威廉斯和孩子們的姨媽梅里德·科里根組織了和平請愿,募集了6000人的簽名。她們創(chuàng)立了婦女爭取和平組織,后來發(fā)展為和平人社團。她們組織了3.5萬人到孩子們的墓地進行和平游行,北愛爾蘭和英國其他地區(qū)也掀起了其他游行。許多城鎮(zhèn)建立了和平委員會。它們向想逃離組織的準軍事人員提供援助。貝蒂·威廉斯說,“我想做的就是把孩子們手中的炸彈換成網(wǎng)球拍”。
通往和平的道路并不總是和平的。和平游行者經(jīng)常被攻擊。有一次,貝蒂·威廉斯邀請了臨時愛爾蘭共和軍的兩名女性支持者去她家,卻被她們暴打了一頓。
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貝蒂·威廉斯和梅里德·科里根,認為“他們的行動為強烈抵制廣泛存在于人民中的暴力和濫用權力鋪平了道路”。
獲得諾獎后,貝蒂·威廉斯和丈夫離婚;之后再婚移居美國。她在美國四處發(fā)表演講,2004年返回北愛爾蘭。她被授予了挪威人民和平獎、施韋策勇氣獎,馬丁·路德·金獎和埃莉諾·羅斯福獎。
梅里德·科里根32歲時獲得諾獎,是當時最年輕的和平獎得主。她當時在一個天主教派組織做秘書和志愿者,后來嫁給了她的姐夫杰克·馬奎爾。1990年,她獲得了和平于世獎,并獲得了許多其他榮譽和獎項。2006年,她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成立了諾貝爾女性倡議組織,旨在支持婦女權利。
在今天,合作的能力對于科學成就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文學與和平方面的成就則需要有獨立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