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從事的專業(yè)缺乏自信,他就不會干出驚天動地的大業(yè),也不會堅持笑到最后。不管什么專業(yè)要想干出名堂,都需要才華與想象,需要堅韌與毅力,特別需要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因為你的理想和抱負越大,你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就越大,沒有自信的人遇上阻力就會半途而廢。尼采在十九世紀末宣稱“上帝死了”,哲學就成了他的上帝,他對自己的哲學才能充滿信心,要對人類的價值進行重估。同學們去看看他的名作《瞧,這個人!》,這本書是作者桀驁不馴個性的生動展示,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才能赤裸裸的自負與張揚,其中有些章節(jié)如《我為什么這么聰明?》、《我為什么如此深刻?》,在現(xiàn)代中國人看來簡直有點兒“恬不知恥”!
上面這些具有“專業(yè)精神”的典范人物全是老外,像這樣講下去即使別人不批評,我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在崇洋媚外。其實,對自己才華高度自信的牛人,在我國古代也同樣不少,李白肯定比叔本華和尼采要自信一百倍,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神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聲稱自己“懷經(jīng)濟之才,抗巢由之節(jié),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雌饋砝蠈嵃徒坏亩鸥φ諛幼载摰靡Q自己“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你念念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就不難想象他那俯視群雄的氣概。大家肯定還記得漢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壯語,也忘不了宋代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言。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他們對自己專業(yè)才能的自信心和對自己事業(yè)的使命感。
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戴震,是個相當奇特的學者,將近十歲才開始講話,一開始讀書就能過目不忘。他父親是個小商販,家中窮到經(jīng)常斷炊。他邊在面館給主人打工,邊寫作《屈原賦注》。每次考進士都名落孫山,但他從未放棄對學術的執(zhí)著和失去對自己才華的自信,最后成為乾嘉最杰出的學者和最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學問領域極其廣博,涉及文字、音韻、訓詁、天文、地理、經(jīng)學、哲學、數(shù)學等,每個領域都取得了當時第一流的成就。錢大昕是當時公認最淵博的學者,被很多人推為“一代儒宗”,但戴震公開說“我以曉征為第二人”(曉征是錢大昕的字),自己儼然以天下第一人自居。當時語言學大師段玉裁拜他為師,揚州學派基本都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或私淑弟子,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想拜他為師還被他婉言謝絕。
現(xiàn)代中國也有不少杰出學者對學術既有強烈的激情,又有濃厚的興趣,如著名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先生。記者問他為什么選擇數(shù)學時,他說“是自己覺得數(shù)學好玩”,所以他“玩”了一輩子數(shù)學,并“玩”成了美國第一任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玩”成了沃爾夫獎獲得者。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好玩”是“專業(yè)精神”的重要內涵,只有你覺得自己的專業(yè)“好玩”,你才能在求學和治學的過程中“玩命”,在求學時“玩命”就能成為優(yōu)秀學生,在治學時“玩命”就可成為優(yōu)秀學者。
同學們可能要問: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專業(yè)精神”呢?
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專業(yè)精神”的養(yǎng)成,離不開外部的學術環(huán)境和個人的主觀努力,它涉及社會的價值取向、學術管理、學校教育,也涉及學者的人生理想、個人興趣、人品修養(yǎng)等主觀和客觀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