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類海上花(1)

有時 作者:徐瑾


中國都市的現(xiàn)代性,與開埠不可分離,而其中舊上海更值得一書。其實上海好的光景不過幾十年,其興起背景,時局變化導致人口巨量流入,人口涌入而百業(yè)興旺,亭子間文化也成為上海一大特色。按照作家木心的說法,只有上海人知道“亭子間”是什么東西,“住過亭子間,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輩子脫不出亭子間,也就枉為上海人”。

亭子間面積往往不過六七平方米,算是上海石庫門房子中的條件不好的地方,最初要么作為閣樓,要么用來堆放雜物。隨著上海租金日漲,不少人也涌入亭子間,二房東紛紛興起,亭子間也開始走紅,一家入住也不少見,其中少不了文人,例如作家魯迅雜文集有《且介亭雜文集》,“且”和“介”分別取了“租界”的一半。當時魯迅住在上海虹口區(qū)四川北路一帶,且介亭就是租界亭子間之意。另有一說,當時魯迅所住地段原本是租界邊緣,但是租界隨著修建道路的衍生取得管轄權,所謂“越界筑路”,因而算是半租界,且介亭就是半租界亭子間之意。

無論如何,亭子間中,來去匆匆,除了各色文人,當然也有三教九流,亭子間文學也成為一大特色。其中翹楚者,當算周天籟的《亭子間嫂嫂》。我小時候偶爾聽說過《亭子間嫂嫂》,但并沒有看過,最近和一“海歸”數(shù)學家聊起此書,他少年時看過,對這書尤其念念不忘,迄今仍向我推薦,我由此機緣湊巧開始讀此書,覺得大有“滄海遺珠”的感慨。

“亭子間嫂嫂”是一舊上海私娼顧秀珍別稱,因獨住在石庫門房子中較差的亭子間而得名。以隔壁文人朱先生的眼光來看顧秀珍的賣笑生涯,門前各色人等交關,可見舊時風土人情。上海學者賈植芳評價說“亭子間里,看上海黑道白道,風塵女子,說社會傷感故事”。至于周天籟,如今知道的人不多。周天籟出生于1906年,13歲來到上海,他被認為是上海話作家,但其實他是安徽人,這在《亭子間嫂嫂》男主人公“朱先生”處也有自述。

當年他來上海,從學徒做起,以兒童文學起家,最終被認為市民文學代表,除了《亭子間嫂嫂》等多部小說之外,周天籟晚年散文也為人稱道。

《亭子間嫂嫂》原本刊在名不見經傳的《東方日報》,這張報紙從此走紅,發(fā)行量也從3000份增加到20000多份。據悉《亭子間嫂嫂》連載50萬字后,周天籟不堪重負,準備結束,在報館老板的懇請下,最終寫到100萬字,最后亭子間嫂嫂被周“狠心”寫死才算結束,但后來在讀者呼吁之下又出續(xù)集,依舊分外火紅。

周天籟甚至亭子間文化,大背景都與舊上海當時的租界生態(tài)與報業(yè)繁榮有關。周本人在20世紀40年代還在繼續(xù)寫作,隨著各類報刊在1949年前后??鼙救嗽?951年去香港,本意辦報,不成而加入邵氏兄弟影業(yè)公司,從事宣傳,60年代移居臺北,80年代初期返回大陸,可惜不久就亡故。周的題材本身不在主旋律之中,加上離開大陸日久而回鄉(xiāng)時間不長,使得周天籟近乎中國文學史“被除名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