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天壤間,有一簇永不熄滅的圣火,始終“溫暖我的雙眼”,穿過我的心扉,燃燒著我的靈魂——這就是歷久彌堅、更加璀璨的魯迅精神。
魯迅精神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革命的韌性。他曾多次論述這一點。1933年10月,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弄文學的人,只要(一)堅忍,(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不必因有人改變,就悲觀的?!逼鋵?,不僅是“弄文學的人”,凡有志于革命者及從事有益于社會的各項事業(yè)者,若想成功,若想做出一些像樣的成績,都離不開魯迅韌性精神的撫慰。就我而言,在大半生中,特別是在“十年浩劫”中,魯迅的韌性戰(zhàn)斗精神,支撐著我在橫遭政治迫害、被打入異類喪失自由達七年之久的漫長歲月里,沒有忘記走在馬路上仍然挺著胸膛,保持著人的尊嚴;沒有忘記讀書,思考著歷史的走向、民族災難的癥結所在;沒有忘記黑暗不可能永久,“不信東風喚不回”。在監(jiān)督勞動之余,在家中暗淡的燈火下,我把魯迅的書特別是其雜文集,讀了一遍又一遍,自覺靈魂凈化了不少,眼睛也明亮了許多。這是在我平反后,立即就能重返大學講臺,從容上課受到學生好評,并很快拿起筆,寫雜文、著書立說并未感到力不從心的重要原因。
魯迅的文學生涯,貫穿著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揭露、批判,他的一系列雜文及短篇小說,是不斷刺向、扔向封建營壘的匕首、投槍、炸彈,更是連珠炮。經過“十年浩劫”,我從個人的慘痛經歷中,從國家、民族蒙受的空前災難中,更深刻地領悟到魯迅堅持不懈地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的重要意義。從1977年以來,無論是我寫《“萬歲”考》《語錄考》之類的雜文,還是我對宦官史、藩王史、貪污史等史學研究,都是在剖析封建專制主義的危害。今后,哪怕我老了,但只要一息尚存,還能拿起筆,將繼續(xù)堅持這方面的寫作、研究。
魯迅精神不死。圣火永遠燃燒!火光在前,我會踏著堅實的步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載 2001年9月30日《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