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寫過一篇《說神童》,后來,陸續(xù)讀了一些港、臺及海外有關神童的資料,很受啟迪,有些想法,擬再議一番。
先介紹一個洋“神童”的故事:美國一位年輕讀者,翻閱舊報時偶然發(fā)現一篇關于“神童”的報道,一個三歲小孩,能正確無誤地讀完整張報紙。消息傳出后,前往訪問者絡繹不絕,目睹該童的表演,無不稀奇。但曾幾何時,就再不見有關這位“神童”的報道。這位記者掐指算來,當年的三歲小兒,現在已屆不惑之年了。好奇心驅使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找到這位“神童”,發(fā)現他不過是一位普通的工程師,并無大的建樹。耐人尋味的是,此人無限感慨地說:“如果當年不是被人稱為神童,備受世人青睞,以致精神上受到很大壓力,今天,也許我已是個杰出的學者、教授了,我畢生最大的愿望是躋身學術研究,要那些虛名作甚?”這位洋“神童”的結局,使人聯想起王安石的名文《傷仲永》。仲永五歲時詩寫得不錯,被視為奇才,但在親友的慫恿下,其父經常讓他在眾人面前做表演,成了搖錢樹。到了十二三歲,仲永便完全成了毫無才氣的庸人,連他當年紅得發(fā)紫時作的詩都忘得一干二凈,昔日的穎慧,早丟到爪哇國去了。
這些故事,真讓人感到悲哀。唯其如此,香港李沛先生在去年4月8日《明報》上談神童的文章,題目就叫《神童的悲哀》。這些故事,比起傳播媒介對形形色色“神童”的喝彩、稱羨,無疑是煞風景的事,有時卻也振聾發(fā)聵。因為人們的悲哀之處,正是在于“神童”的種種煞風景,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李沛先生的文章中,還介紹了這樣一件事:美國某大學一位物理教授,曾獲得諾貝爾獎。幾年前,他找了七八位“神童”,組成少年班,給他們“開小灶”,悉心培養(yǎng)。這些“神童”都是十三四歲至十六歲的中學生,除數學成績突出外,其他功課平平。在少年班上,他們專修物理、數學,三四年后,這方面的成績的確優(yōu)異。但畢業(yè)后,雖然校方大力推薦,卻沒有一所大學肯接受他們當研究生。何以故?搞科研必須有廣泛的知識,僅靠數理優(yōu)秀是難以勝任的。唯其如此,有關方面指出,這些“神童”們要么就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補課,要么就只好做普通工作,連那位著名的物理教授,也頗受同行學者的非議云云。我國也有少年班。特殊培養(yǎng)的成效如何,筆者未做調查,不便置評。但幾年前,我在上海跟某大學一位物理教師聊起此事,他是很不以為然的。此人現在在美國某大學教物理?;叵胨灰詾槿坏睦碛桑篌w上與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相同,這也是“英雄所見”之一例吧。陳教授前年冬在香港接受《明報》記者采訪時,曾語重心長地告誡說:“對任何一位青少年所取得的成績,都不應作過多宣傳,例如‘天才少年’‘神童’等等,這都是有害無益的。每一門學問要取得成功,有如馬拉松賽跑,要經過長距離的比試,即使你在前面一段領先,也不等于最后能第一個到達終點?!边@些話,發(fā)人深思。
我國歷史悠久,各種史籍上關于“神童”的記載,不絕如縷。這些“神童”,究竟有哪些根本性的特點呢?臺灣學者張大春經過深入研究后,在《小時了了些什么?》一文中,概括“中國式神童的三昧真火”是:“一、和長輩辯難、頂嘴,理直氣壯而且不饒人。二、有特殊才藝表現的都是神仙下凡或者和鬼魅有來往。三、所謂才藝,不外乎背詩誦文、寫詩作文,其他的五谷六畜可以一概不分,反正孔夫子都能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的話,神童又何必去和農家的‘野孩子’搶飯碗?”
如此看來,這些傳統的“神童”,對國家、社會實在并無大的用處。至于某些“神童”的第二昧“真火”,分明是騙子伎倆,不值一哂。
我以為:“神童”,并非家、國之祥瑞也。
198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