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名的理由

歷史如此年輕 作者:田東江


?

1月19日,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為什么呢?李明博說,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fā)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也都是根據(jù)這些地名的固有發(fā)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的叫法。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征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理由聽起來很充足。不過按徐友漁先生的分析,韓國人此舉有著深層的民族心理原因,因為漢城是我們的祖宗給取的名,他們聽著不舒服,這是想徹底抹去自己歷史上曾經是他國附庸的心理。

名字是一種符號。一個沿用多年的名字改了,總是有緣由的。明朝時,洪武皇帝?!懊舨裤尨胃魈幩e儒士及聰明正直之人,皆授以官”。有個叫吳沉的被推上去了,本來是件好事,偏偏經辦的人糊里糊涂地把吳沉的名字給改成了“吳信仲”,沉字濬仲,也跟信仲不搭邊。授翰林院待制后,吳沉對修撰王厘說:“名誤不更,是欺罔也?!币诮鸬钌险f明實情。王厘說恐怕皇上會發(fā)怒吧,吳沉不聽,“牒請改正”。朱元璋高興地說吳沉:“誠愨人也?!睈?,謹慎、誠實意。這個評價有點莫名其妙,跟誠實與否怎么扯得上?要我看,吳沉先前不忙著改,到有了位子再“算賬”,恰恰體現(xiàn)了其狡猾的一面。當然,吳沉也有可書的一筆。《明史》上說,嘉靖九年“更定祀典”,對孔子改稱“至圣先師”,就是吳沉的作用,他曾經“著辯”,認為“孔子封王為非禮”,后來的人們乃相沿其說。

唐朝有位蔣乂,本名蔣武,他的改名是試圖顯得自己很偉大。唐憲宗召見他時,他說:“陛下已誅群寇,偃武修文,臣名于義未允,請改名乂?!边@種改名,恐怕是出于蔣氏的靈機一動,但很得憲宗的歡心,“忻然從之”——恐怕也沒有必要反對。《舊唐書》云:“時帝方用兵兩河,乂亦因此諷喻耳?!本褪钦f,人家有兵諫、筆諫、尸諫等等,蔣乂則是改名諫。有沒有效果,史書未說,但我們不難認為:不可能產生任何效果。有話不明說,玩這種春秋“改名”法,憲宗明白是怎么回事沒有,還是個疑問。

隋朝長孫覽的改名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皇帝的意旨。他原名長孫善,“有口辯,聲氣雄壯,凡所宣傳,百僚屬目”。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藩的時候就很賞識他,繼位之后更對他說:“朕以萬機委卿先覽。”因此賜長孫善為長孫覽。隋代北周之后,長孫覽一樣很吃得開,至于文帝楊堅向他許諾:“朕當與共享終吉,罪非謀逆,一無所問。”那意思是說,只要長孫氏不造反,不管犯了什么事,隋法都將對他網開一面。在兩個朝代里都是皇帝的紅人,長孫覽的品格是值得質疑的。我想,楊堅要是有興趣,把他改成長孫別的什么,他同樣會欣然接受。

最喜歡改名的人,恐怕要推短命新朝的建立者——王莽。他這個人不僅喜歡改官名,而且喜歡改地名。秦漢奠定的官僚帝國體制框架,被他依照《周禮》全然顛覆,官制官稱當然也弄得“煥然一新”,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四輔、三公、四將、四少秩、四羲和,名目“古怪”而繁多。他改地名又到了什么程度?郡縣之名以符瑞改者數(shù)百,且盡量使用“嘉名”。“歲復變更,一郡至易五名,而復還其故”,改了半天,還是回到原來。他這種改,不是像今天的縣改市、市改區(qū),改改后綴;他是干脆不叫這個了。但改得太頻繁,把百姓弄得很糊涂,根本記不住,于是“每下詔書,輒系其故名”,就出現(xiàn)了類似這樣可笑的文字:“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陽。以雍丘以東付陳定。陳定,故梁郡。以封丘以東付治亭。治亭,故東郡。以陳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滎陽?!蓖趺矚g改名,當然也是有理由的,那是緣于他的復古癖,按他的觀點,恢復了《周禮》的那套,“制定則天下自平”。而用錢穆先生的話說,“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國史大綱》)。

據(jù)說,康熙皇帝的一個筆誤,把杭州靈隱寺硬給改成了云林寺。雖然那塊御書的牌匾至今還掛在正殿之上,但云林寺充其量只是添的“又名”,人們仍然叫它靈隱。前兩年,柬埔寨首相“洪森”的中文名字曾改為“云升”,后來,他們的首相辦公廳又正式發(fā)布公告,要求統(tǒng)一用回過去的。當初改名圖的是吉利,但吉利之余,麻煩卻大,國內國外莫不以為柬埔寨換了新首相。最麻煩的是,在政府部門頒布一些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中,時而把首相稱為“洪森”,時而又把他稱為“云升”,他們擔心,容易引起一些法律上的麻煩。“漢城”改成“首爾”之后,不知道會不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2006年1月28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