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彭玉平(3)

清代嶺西詞人群研究 作者:李惠玲


惠玲的這部書稿,在博士論文基礎(ch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讀來令我欣喜。相較當初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下面這些變化:一、源流脈絡(luò)更清晰了。書名雖限于“清代”,但清前的嶺西詞史也作為背景被簡略勾勒出來,由此而進入清代的研究,才顯得自然、自如。二、群體觀念得到了強化。梳理一地詞學的發(fā)展,當然有多種寫法,但選擇一種寫法的依據(jù)需要切合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清代嶺西詞學的快速發(fā)展雖然有著地域的不平衡現(xiàn)象,但不平衡中的群體現(xiàn)象卻是非常突出的。所謂“嶺西宗派頗紛”,惠玲抓住這一特征,以時序、群體結(jié)合的寫法來彰顯嶺西詞學的進境,確實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出嶺西詞學的原生形態(tài)。三、豐富了詞學研究格局?;萘釋⒃~史、詞論、詞選、詞籍校勘等分別納入到相應的時段和群體中,從而顯出不同時期的詞學特色,在呈現(xiàn)嶺西詞學整體面貌的同時,也注意階段性和地域性的差異。四、并重同一群體之間的趨同性和差異性。趨同性是若干詞人構(gòu)成“群體”的前提之一,而差異性則是該群體中所包孕的個性差異。文學之事,原本無所謂絕對的同,人心不同其異如面,而以直探人心為宗旨的文學自然也會千差萬別。惠玲的筆觸自覺地在群體的異同之間游弋,也可見其學理之縝密。

我總覺得,惠玲對詞學的癡迷,應該也是得嶺西江山之助的。2012年,我曾應邀去惠玲任教的廣西民族大學主持論文答辯并做了一場學術(shù)講演。工作之余,惠玲陪我去了中越邊境的德天大瀑布,一水跨兩國,奔涌而下,真是氣象萬千,這不由讓我想起了詞中的豪放之境。隨后我們一路驅(qū)車,又飽覽了車窗外明仕田園的白水漠漠、青草漫漫和山形嫵媚,讓我意想色飛。而左江上的船動景移,山水美景、花山壁畫次第撲入眼簾,也令人頓起“無限江山”之嘆。這不就是詞境嗎?“無詞境,即無詞心”,而此詞境正是鍛煉詞心的絕佳之地。臨桂況蕙風曾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所謂“萬不得已者”,正是因風雨江山而自然觸發(fā)、無法克制之種種聯(lián)想。

我不知道常在嶺西天空下行走的惠玲是否也常有這種“萬不得已者”縈繞在心頭,但我知道惠玲心中的“海棠橋”一直是在的。因著這魂夢所系的海棠橋,惠玲才一路捧著詞卷走到今天。嶺西詞學也因此有了新的篇章。

2015年2月4日立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