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左側墻上掛著的一座鐘發(fā)出了清脆的響聲。抬眼一看,所有鐘表的指針都指向六時十五分。過去很多機械鐘都會每隔十五分鐘報時一次,看來這些“贗品”連如此細微的地方也做到了準確再現(xiàn)。
內(nèi)海被悄然而至的鐘表報時聲嚇得“啊”了一下。
“喂,喂,振作點兒啊。學生們要笑話你了哦!”小早川苦笑著說道,“我還盼著你能有機會把出現(xiàn)的幽靈好好地拍下來呢。全靠你了喲,攝影師?!?/p>
2
在這里,首先簡要說明一下鐘表館“舊館”的布局吧。(閱讀以下描述時,請參考本書開始處的《鐘表館“舊館”平面圖》)
穿過玄關門廳,便來到了圓形大廳,也就是從外邊看到的半圓形屋頂?shù)牟糠?。粗略地講,整個建筑的結構是以這個大廳為中心而形成的兩個同心圓。讓我們姑且把包括大廳在內(nèi)的內(nèi)圓命名為“居住區(qū)”,把外圓稱為“收藏區(qū)”吧!
“居住區(qū)”里集中了廚房、寢室、浴室、廁所等,它們從南北兩個方向?qū)⒋髲d包圍。伊波紗世子所說的絕對不可進入的“鐘擺間”,位于從這一內(nèi)圓區(qū)域突出,朝東北方向一直延伸過去的長走廊的盡頭。
“收藏區(qū)”總共有十二個房間,每個房間的門上都用羅馬數(shù)字標著號碼,從“I”到“Ⅻ”。這一區(qū)域又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從大廳向東延伸出的一條寬大走廊的盡頭為起點,向南環(huán)繞依次排列著六個房間;另一部分則從玄關門廳向北繞過去,也排列著六個房間。這十二間房子中的一間是書房,余下十一間是“資料室”。每個資料室里都按照種類、年代等分門別類地收藏著古峨收集來的古鐘真品及相關文獻資料。
不過——
如此復雜的建筑格局,對初次到訪的人來說,把握起來應該比較困難。譬如江南,雖然他和小早川還有內(nèi)海三個人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四處轉悠,但腦海中的印象依舊是模糊一片。所以,當他看到同樣和伙伴們一起轉回來的瓜生民佐男已經(jīng)很麻利地勾勒出了這幢建筑物的平面圖時,深感佩服。
“真了不起呀!”
小早川也是以一臉欽佩的表情看著那張徒手畫在活頁紙上的平面圖。瓜生則落落大方地說:“我大學好歹也是念建筑系的嘛,畫張圖還是不成問題的?!?/p>
“這家伙一直就是個萬事通,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河原崎潤一在一旁戲謔地插嘴,“反正有什么難辦的事,千萬別客氣,找他好了。”
從平面圖來看,圍繞在“居住區(qū)”外側的“收藏區(qū)”的小房間,就像排列在鐘表盤上的十二個數(shù)字一般。而位于斜著伸出“表盤”的走廊盡頭的房間,就正好是“鐘擺間”了。
“這家收集的鐘表的確是令人驚嘆的藏品??!”瓜生對小早川說。
“你把資料室全都看了嗎?”
“嗯,大致看了一遍。”
“文獻的數(shù)量也極為龐大,作為個人能收集到如此大量的文獻,恐怕在全日本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是這樣呢?!惫仙槐菊?jīng)地頷首表示贊成后,又四下張望起大廳來。
這個大廳有四個出入口。西側的出入口也就是連接玄關門廳的那道門,在它對面,與其構造相同的門連接著向東延伸的走廊。南北兩側的出入口沒有門扉。成曲面的墻壁旁邊有好幾個裝飾柜,里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鐘表,數(shù)量也很可觀。
屋子中間鋪著一張深棕色地毯,上面有一張圓桌。桌子很大,九個人圍坐還綽綽有余。而這張桌子本身也是一個鐘,鑲著玻璃的圓形桌面下固定著一個巨大的鐘盤。底色為黑色的圓盤上刻著金色數(shù)字,兩根像尺子一樣的長指針默默轉動著。
“還有……”瓜生把視線重新轉向小早川,說,“我們晚上睡在什么地方呀?寢室的數(shù)量好像不夠,是不是男的都要擠在這個大廳睡?”
“唔,要不這樣吧,”小早川看著平面圖說道,“寢室共有三間,已經(jīng)得到了伊波女士的許可,可以使用。三位女士每人住一間。其余五人帶著毛毯去資料室睡,那里總有夠一個人躺下的地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