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南遷(1)

陳寅恪的最后20年 作者:陸鍵東


北平的冬日,依舊蕭瑟、落寞。寒風中的皇城默然沉寂。對于凝聚了千年燕云皇氣的帝都來說,即使是世紀之變,也不過是在它厚厚的城墻上刻下了幾縷風霜。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冬季。1948年的北平,以它天朝的氣度,無聲地目睹著一場改朝換代的世局嬗變。

事實上,外面的世界要躁動得多。西山的紅葉剛剛落盡,11月剛過去九天,東北地區(qū)四十七萬國民黨軍隊便被共產(chǎn)黨全部殲滅。

而在此之前,這三十多個師的精銳部隊還被當局倚為“興黨興國”的棟梁。幾乎是與此同時,另一場同樣規(guī)模的大決戰(zhàn),在中國的華中大平原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當很多人尚未來得及思考這場生死大決戰(zhàn)對人生會帶來什么影響時,時局已如決堤洪流,一瀉千里。11月,被稱為“第一夫人”的宋美齡匆匆赴美,欲重溫六年前在美國國會大放東方第一夫人異彩的舊夢,以求美國對蔣介石援手,無奈今非昔比,竟一無所獲。

12月底,國民黨另一精銳主力杜聿明集團被圍在河南永城一帶小小的陳官莊。被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壓制了半生的李宗仁、白崇禧等先后通電,乘機要求蔣下野。在接著到來的新年元旦,蔣介石極不情愿地發(fā)表文告,放出愿與共產(chǎn)黨商討恢復和平具體方法的空氣。誰料話猶在耳,陳官莊陣地在元月10日便被攻陷,徐州“剿總”指揮官杜聿明被俘。至此,五十五萬國民黨精銳之師永遠消失。十一天后,蔣介石含淚再發(fā)“引退”文告,并于當天飛離南京,隨即返抵老家溪口。

短短兩個多月的變化,令人眼花繚亂,歷史在高度濃縮后的瞬間釋放,顯得分外輝煌!

在北平,則缺少這類戲劇性的場面。甚至槍炮的硝煙也無法驅(qū)散那無形的、無所不在的文化氛圍。其實,在1948年的11月下旬,數(shù)十萬共產(chǎn)黨東北野戰(zhàn)軍已完成進攻平津等地的部署。12月上旬,便包圍了平津一線國民黨華北“剿總”轄下的五十萬大軍。“圍而不打,耐心等待”,與其說這是當時北平真實的態(tài)勢,倒不如說這是決戰(zhàn)雙方出于對文化的一種敬畏。

在這個不平常的冬季,北平西北郊美麗的清華園,老早就隱約可聞槍炮聲,但實際上直到12月13日,這所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學才作出自即日起正式停課的決定。15日,清華園一帶,已成為共產(chǎn)黨的天下。所以,清華大學成為北平最早迎接另一個時代的地區(qū)之一。

“國共”雙方對北平的爭奪,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文化的競爭。在“戡亂剿共”的數(shù)年間,國民黨軍隊幾乎場場大仗皆敗北,但有兩嘲戰(zhàn)役”蔣介石卻似乎得分:那就是在政權臨近崩潰時,蔣介石如愿地搶運出大量的黃金白銀及外匯,將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精品遷移臺灣;另外將一批在學術上已有建樹的知識分子接出大陸。有史可查,光是1949年初經(jīng)當時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搶運出的黃金便達數(shù)百萬兩之巨。也許靠了這一批硬通貨,臺灣在五六十年代的經(jīng)濟才得以立穩(wěn)根基。故臺灣國民黨人視俞鴻鈞為對臺灣經(jīng)濟建設有重大貢獻的人物。

比起黃金白銀的搶運,“兩院”文物的大搬遷與“搶救大陸學人”計劃則要早得多。遠在“國共”兩黨在東北及華中等地大決戰(zhàn)之時,受蔣介石旨意,傅斯年、王世杰、朱家驊、杭立武等人以“兩院理事會”名義,決定將“兩院”的文物精品悉數(shù)裝箱遷運臺灣。究竟裝了多少箱?籠統(tǒng)的說法為五千多箱,光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即達二十多萬件。千里長途搬移,竟然一件不損,也堪稱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一個奇跡。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成千上萬件文物精品重現(xiàn)世人眼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