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孩子初學樂器是不是應該買一個便宜的?我不這樣認為。對于孩子來講,每一次演奏的體驗都非常重要。當你聽到樂器演奏出美麗動聽的旋律的同時,你應該考慮孩子和樂器溝通交流的時候,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這件樂器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得心應手?在他演奏這件樂器的時候又遇到了多少困難?我認為,樂器的專業(yè)品質遠遠要比便宜與否更重要——價格可以相對不那么昂貴,但樂器的品質決不能太低。
每一件樂器,都是有消耗的。任何一個專業(yè)的演奏家,無論演奏小提琴還是吉他,當他們打開琴盒開始演奏之前,一定要調弦——這是一個演奏家最基本的習慣。音必須要準,否則你演奏的技術再好,曲目再多,音不準一定是很難聽且不能入耳的。有些樂器不是馬上就能調的,比如說鋼琴,在每一場音樂會之前,一定會有調律師在演出之前花幾個小時去調音。而笙也一樣,中國的笙是以和諧著稱的,其中的每一個音幾乎都要以“音分”為單位調整它的高度。所謂“音分”,這是一種音高的計算單位(每個半音音程分為一百個音分)。我們所說的標準音A,是每秒鐘振動440次,如果振動了441次,就意味著這個音偏高了。音和音之間和諧的標準,是根據不同音律的要求來決定的。全世界有不同的音律,中國的音樂是建立在純律和五度相生律的基礎上的。但是西方的音樂,會演奏很多三和弦、七和弦甚至九和弦。那么,其中就不單是五度的要求,它可能還有三度的要求、七度的要求、九度的要求,以及更多的要求。如果要兼顧的話,其中就要有妥協(xié),就要有相對的平衡,這是一個非常細密的調律工作。
所以我在演出之前,都會花幾個小時來調音,讓原本已經非常精致的樂器能夠得心應手,能夠手到音出,而且是美妙的音。但是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學琴的孩子拿出來的樂器,其實是不能演奏的。樂器經過很長時間的演奏以后,音可能已經不準了,而且在你演奏的時候,可能聲音的反應很慢。當你演奏下去,當你吹的氣接觸簧片以后,簧片可能會晚一點才發(fā)聲,如此一來,你就失去了準確的節(jié)奏,讓演奏的曲調聽起來不太連貫,這就影響了音樂的表達,同時也讓表達音樂的人感覺不舒服。作為一個學音樂的孩子,他可能并不清楚,這種不舒服其實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樂器造成的。如果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樂器,他表達的音樂就可能更感人。所以,一個好的樂器,不單是一次性的投資,也在于后面頻繁的維護和修理,讓它時刻保持一個最好的演奏狀態(tài)。
我不認為隨著時間的積累,一件樂器的演奏價值也會不斷上升。有很多人講他的一把古琴,保存了可能上千年,于是它的音樂就會有多么好,市場價值有多么高——如果以年代來計算,年代長自然有它的歷史價值,但是單從音樂的表達來說,我不認為單純用時間就能衡量它的聲音是否最好。無論是木刻還是竹制的樂器,如果經常在非常飽滿圓潤且準確的音高下振動,這個樂器就會變得非常靈敏,它演奏的聲音自然會好。所以,再好的樂器也要有好的演奏家演奏,它的聲音振動才會有一個好的呈現(xiàn)。無論琵琶還是古箏、古琴,任何一件樂器,第一個演奏的人通常要在演奏幾個月甚至一年之后,才能真正喚醒這件樂器的聲音。而時間久了以后,如果你不是一位專業(yè)的演奏家,只是將樂器放在那兒,掛在那兒,甚至受潮朽爛了,那它當然沒有辦法演奏出美好的音樂。
我在出差旅行的時候,一定會在我隨身攜帶的樂器盒里裝上一個精致的維修盒,這個維修盒里裝的都是校音工具:有朱砂蠟,這是用來校音的點頭;有蜂蠟,如果出現(xiàn)簧片脫落開焊的情況,就用蜂蠟重新焊接簧片;還有一個非常薄的刀片,通常用剃須刀片磨制而成,萬一有東西堵住簧縫的話,可以用它剔除;再有就是點針,用點針加上朱砂蠟以后,點到簧舌頂端,起到一個調音的作用。如果出門的時間比較久,還得帶上研綠盤以及一塊五音石。有了研綠工具,我甚至可以把簧片從笙腳上取下來清理干凈,再把它焊到笙腳上,最后涂上這層綠,就像一個新的笙一樣。最后在這個維修包里,還有一個調音器,它能精確地反映樂器的音高。但對于每一種音律來說,音高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只能在調音器的幫助下,用耳朵和演奏經驗進一步微調,從而掌握這種細微的平衡。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必須平心靜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對和諧的探索之中。當我把笙調完,其實和樂器之間好像就多了一份情感,在演奏它的時候,也就多了一份自信。
我曾問過馬友友先生一個問題:“你認為樂器是有靈魂的嗎?”他說,我相信會有的——因為樂器在制成之前,它們也都是有生命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