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當代中國詩歌中的四種虛榮心(5)

命令我沉默 作者:沈浩波


文化虛榮心本身就是歧途,技術虛榮心則是詩人在對技術的高度迷戀過程中,逐漸失去控制,形成歧途。

在學院派詩歌寫作中,陷身于這種狀態(tài)的詩人為數不少。這也算是一種“玩物喪志”,一旦陷入,無力自拔。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人無不孜孜以求更有技術含量的語言表達,古代詩人即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技術自覺,技術甚至是寫詩者從業(yè)余邁進專業(yè)的門檻?,F在的問題是,當門檻變成“學問”,當技術成為詩人追求的唯一詩學,它們對詩歌本身的覆蓋和反噬就開始了。

我有一位詩人朋友,深受學院派詩歌影響,我常常懷疑,學院派詩歌是他關心的詩歌的全部。他對我的詩歌有一些了解的興趣,集中讀了一批詩后,發(fā)短信給我:“你的詩歌不是文學,是人學,你是個框框之外的人,算你狠?!?/p>

我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這是表揚呢?還是批評呢?”

“表揚,高度表揚?!?/p>

他的表揚,以及他所說的“人學”,應該是指我的詩歌中對人性的盡可能呈現。但他同時又本能地有一種“不文學”的感覺,有一種“框框之外”的感覺。也就是說,對詩歌的文學性,他有一把尺子,一個框框,必須在框框之內,才能成為評價體系的一部分。這個框框是技術。技術成為尺子,成為體系,成為標準,我的寫作沒有進入這種學院派的技術體系,自然就成了“框框之外的人”。只是因為我夠“狠”,直接殺到“人學”,才令他驚訝。

他的短信也令我驚訝。我自覺深知詩歌界不同思潮之間的隔膜,但沒想到隔膜深到這種程度。學院派詩人中的一部分,壘起了一堵漢語詩歌的技術高墻,將自己圍在墻中,構筑自己的技術詩學的小世界,樂在其中,精研修辭學,精研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精研每一個詩句最與眾不同的、最曲折、最生僻的表達。在他們的寫作中,技術成為學問,技術的層層壘疊,遮蔽了詩歌。然后,為了證明自身追求的有效,他們用連篇累牘的論文,企圖證明詩歌即技術。他們陷入無法逆轉的迷途。

有一位前幾年因病去世的著名詩人,我在讀他的詩集時,不禁喟嘆:技術的迷途對詩人的耽誤實在太狠了。他早年的詩歌以輕靈見長,頗有天才。后期的詩歌,我每讀一句,都要咬嚼半天。幾乎在每一句中,他都竭盡全力精心體現技術,極盡復雜之能事,確實別開一番生面,也拓寬了語詞的使用寬度。但詩歌整體抵達的情感、意識,并未因此加深,所呈現的空間,反被襯得逼仄、狹窄。精心雕琢了每一個詞和每一種修辭后,詩句如混凝土般結實壘砌,“詩”困裹在內,掙扎難出。這樣的詩歌,在學院派體系中備受推崇,我想,這是對其踐行“技術詩學”的犒賞,但代價未免太大。

有人將這種對技術的極度推崇,理解為對詩歌寫作的文本追求。但詩歌文本與“詩”之間,從來不是畫等號的,詩歌是語言、技術、生命、情感、意志、個性錯綜難辨的結合體。以強調文本之名,用對技術的單一追求取代對“詩”的追求,是最大程度的因小失大。

政治虛榮心、先鋒虛榮心、文化虛榮心、技術虛榮心的膨脹與泛濫,是我目力所及的中國當代詩人最容易陷入的寫作歧途。我看到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一旦陷入,立刻獲得合法性、道德優(yōu)勢或詩歌的政治正確,固執(zhí)無比,再也不能返身,不能單純而本質地面對詩歌。這樣的情況,對我的寫作是極大的提醒。

這么多年,我的寫作發(fā)生在中國當代詩歌最直接的寫作現場,無時無刻不與這些虛榮心同在。這些虛榮心,也無時無刻不對我施加影響。我看到了它們,我從它們中汲取很多營養(yǎng),但警惕得更多,也作出取舍。之所以用這篇文章作為詩集的序言,一是因為這是我這兩年思考得較多的課題,二是因為在這篇文章中,我已經寫出了自己的詩歌追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