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和朋友一起專門開車去樂山吃蹺腳牛肉。高速公路上,遇到大霧,前方發(fā)生了十五車連撞的特大車禍,堵了三個小時。到下午兩點半,我們四頭吃貨還被死死困在高速上,滴水未進,眼睛都餓綠了,淌著口水七嘴八舌地聊吃的。
聊了一個小時各種各樣難以忘懷的美食,我們更餓了。大家紛紛表示不能再繼續(xù)此話題,否則太折磨,遂低頭玩手機,陷入沉默。一個朋友感慨著,用《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總結(jié)了這次談話:“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p>
我曾經(jīng)是一個在吃東西這件事上讓人頭痛的孩子。
一歲的時候,我家的陽臺正對長江。據(jù)我母親說,為了給我喂飯,她必須用左手抱著我,同時拿著碗,右手舉著勺子,站在能看見江景的地方,哄我:“快看呀,輪船來了!”趁我一高興就對著輪船發(fā)出“哇……”的叫聲之前,趕緊舀一勺食物塞進我嘴里——不用這種把戲,我根本不肯張開嘴。
四歲的時候,幼兒園的食物慘不忍睹。一個灰色的大鋁桶,裝一桶清水白面,黏糊成一坨,一個鐵勺舀出來,啪一聲屎一樣填進碗里,喂給我們。我想不通為什么別的小朋友可以吃得那么香。我永遠難以下咽,吃到最后一個,飯?zhí)每湛眨蠋熂钡靡?,忍不住親手灌我,眼看快喂完的時候,我實在受不了了,哇的一口全嘔吐了出來,把她嚇壞了。我媽媽還為她受到驚嚇而道歉,說,“這孩子就這樣,一個鵪鶉蛋她都一口吞不下去,要分成幾口,還一邊吃一邊翻白眼”。
小時候就這樣胃口不好,體弱多病。母親工作越來越忙,沒有時間做飯。于是吃東西這件事,成了成績這件事情之外,另一個常常挨打挨罵的緣由。
越吃不下,剩菜剩飯越多,越難吃;越難吃,越吃得少,越只能吃剩菜剩飯,如此惡性循環(huán)。碰到母親心情不好的時候,若我十分鐘之內(nèi)還沒有吃完午飯,她就會無視我的存在,直接收拾飯菜,把碗筷拿去洗了。更糟糕的情況下,她會非常暴躁地說,吃不吃?不吃是吧!?然后當(dāng)著我的面把飯菜啪地全倒了,餓我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