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有首歌,叫《第一次》:放開隔膜與矜持,奉獻出第一次。
這句話有哲學內(nèi)涵。不是形而上的哲學,是人生哲學。因為很多誤會、不解、挫敗和灰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隔膜和矜持。而隔膜和矜持的產(chǎn)生,則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就比如說我吧。大家比較喜歡舉例子,我就犧牲一下自己,舉個例子:
很多年前的時候,我還是個比較羞澀的小男生。其實也沒有太多年,寫文章嘛,夸張一點。大概是2006年年底,我生病了,非常郁悶。但生病不是沒有任何好處,它是一塊試金石。誰關(guān)心你,誰不關(guān)心你,你一生病,一切都明了了。所以,趕到年關(guān)的時候,我適逢其會地生了一場病,重感冒。
當時剛有人人網(wǎng),還沒有微博。我發(fā)了一條狀態(tài):感冒了,好難受。
意思大家都懂吧。我相信肯定不止我一個人發(fā)過這種狀態(tài)。誰沒有過年輕的時候呢。誰沒有過生個屁大點兒的病就指望全世界都給你送來關(guān)心和安慰的時候呢。
但當時的我,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并不在乎全世界的問候,只在乎一個人的問候?!偃缃裉斓奈夷軌虼┰交厝?,一定會劈頭蓋臉地把那時候的自己痛罵一頓:何必故作高冷地昭告全世界呢,難道全世界會代表你通知她不成?
但那時候的我也有他的理由:我不想乞求一份安慰,該來的安慰自然會來,不該來的安慰我不勉強。
但事實上,當你發(fā)布這條狀態(tài)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是在乞求了。
當你做一件事情,只為期待某人看到,又很渴望她對此做出反應(yīng)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jīng)放棄了主宰命運的權(quán)利。無論她回復(fù)與否,你都輸了。不是輸給他人,而是輸給自己。因為從這一刻起,你將自己的快樂和悲傷,拱手交付到別人手中。將有一人掌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決定你這個晚上能否安然入睡?!€有什么比這更恐怖呢?
好了,這個暫且按下不表。為什么我要把當初那么糗的往事自曝出來?因為我中秋節(jié)碰見一個人。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一個盲目、自卑,陷入自己臆想的世界中不自知的人。我怵然驚覺,自己當年也是這樣子,只是程度不如他嚴重。
那個人是我認識好幾年的一個網(wǎng)友。他約我見面,我本來不想去,但因為他之前幫過我一次忙,我就答應(yīng)了。一見面,我就被他的造型雷到了,大波浪。他是個留著大波浪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