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中國的22年間,給人們的印象是非常平淡的。除了年初爆發(fā)的“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外,幾乎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重大歷史事件。然而恰恰就在這一年,蔣介石經(jīng)過第二次下野后的深刻反省,其統(tǒng)治的手段和方法,發(fā)生了明顯有別于此前的變化。
這一點,長期被人們忽視了。
一 蔣介石對訓政初期的反思
如果將1932年以前的八年分為兩段的話,對蔣介石來講,前四年是他實踐孫中山提出的“軍政”時期,也就是依靠武力統(tǒng)一中國。蔣介石主要依靠黃埔建軍,完成北伐。1928年國家統(tǒng)一后,遵照總理遺教,國民黨的統(tǒng)治進入“訓政”時期。而此時掌握中央政權的蔣介石,因自身存在的兩點天生不足,深深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業(yè)大計。
從客觀方面講,他在黨內地位太淺,“老一輩的同志”仍示蔣為“軍事”的而非“政治”領袖。因此黨內對他“不服”或“不滿”的大佬們,總是不斷地聯(lián)絡地方實力派,挑戰(zhàn)蔣所獲得的中央政權的合法性。他被迫四處征討,以期實現(xiàn)他所希望的統(tǒng)一大業(yè)。
從主觀方面講,蔣重于軍事指揮而缺少政權建設的才能。在武力平定黨內反對派的幾年間,他幾乎都是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而幫他料理南京政權的,主要是立法院長胡漢民和行政院長譚延闿。胡、譚二人不僅在黨內有著崇高的地位,而且都有著豐富的政權管理經(jīng)驗。早在民國初年,胡漢民、譚延闿就分任廣東和湖南都督。當蔣在前線作戰(zhàn)之時,胡、譚在南京主持黨務、政務,令蔣沒有后顧之憂。特別是胡漢民的作用更大,蔣介石自己都承認:“國府成立以來,各種設施,百分之九十九悉依漢民之主張?!?那時如果沒有胡在南京替蔣支撐,蔣一人是難以在軍事和政治上如此得心應手。胡漢民的作用正如吳稚暉稱贊的:“在于征桂,則功超言論之外;對待閻馮,則功居后防之先?!?/p>
當時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地位僅次于蔣、胡的是行政院長譚延闿。譚曾一度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后來又將主席的職位讓給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從表面上看“黨權”似乎以胡漢民為尊,“軍權”完全由蔣介石控制,“政權”則由譚延闿負責。
譚延闿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譚鐘麟曾任兩廣總督。譚延闿在清末中過進士、做過翰林、湖南諮議局議長,是立憲派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時在湖南被推舉為都督。不久,他參加國民黨,曾三次督湘。孫中山在廣東時,他擔任過大本營秘書長兼湘軍總司令。譚氏富有政治經(jīng)驗,處世圓滑。隨著北伐的勝利,他漸漸認清蔣介石已成為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物。數(shù)十年官場經(jīng)驗告訴他,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正是基于“實力”的考慮,北伐勝利后,譚氏甘愿將國府主席一職讓給蔣氏,改任行政院長。他深知無論“軍權”還是“黨權”,他都無法超越蔣、胡,于是他就利用自己“輝煌”的歷史周旋于“軍權”與“黨權”之中,從而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地位,并贏得了“善于調停黨內糾紛”的美名。當蔣、胡發(fā)生沖突時,譚氏成了不可缺少的調停人。據(jù)齊世英回憶:“當他看到蔣先生和胡先生要有爭執(zhí)的時候,他就請蔣先生吃飯,跟胡先生吟詩,化不少的事端為烏有?!?有譚延闿在,蔣、胡之間盡管矛盾重重,還有辦法疏通,不至于引起公開的對抗。
1930年9月,就在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zhàn)勝利之際,譚延闿突然因腦溢血逝世。不久,蔣介石接任行政院長。失去了這個在蔣、胡間起著緩沖作用的人物,陳立夫不無擔憂地表示:“蔣先生接掌行政院后,我開始擔心一種情況會發(fā)生,因為如今沒有一位能在蔣先生和胡漢民先生之間居中協(xié)調的人了。而胡先生一向是敢于批評任何一位他認為做錯事的人,如今當胡先生批評指責行政院時,他一定會直接責備蔣先生了?!?/p>